《途次维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
北望情何限,南行路转深。 晚帆低荻叶,寒日下枫林。 云白兰陵渚,烟青建业岑。 江天秋向尽,无处不伤心。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描绘秋天江景的诗,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前路的迷茫之感。
首联“北望情何限,南行路转深”,诗人以一种遥望的姿态,向北方的家乡望去,但眼前的路却越来越深,仿佛看不到家乡的尽头。这里既描绘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暗示了诗人对前路的迷茫之感。
颔联“晚帆低荻叶,寒日下枫林”,诗人用荻叶和枫林的意象来描绘秋天的江景,晚风中的帆船低垂,寒日下的枫林显得格外凄凉。这些景象既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也衬托出诗人内心的孤独和伤感。
颈联“云白兰陵渚,烟青建业岑”,诗人通过描绘江边的景象,将视野转向了远方。云白的水边小渚和烟青的山峦,这样的景象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凄凉和远方的空旷。这进一步加深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对前路的迷茫之感。
尾联“江天秋向尽,无处不伤心”,诗人通过描绘秋天的江天逐渐向尽去的景象,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伤感和思乡之情。无处不伤心,不仅指秋天的景色让人感到伤心,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无助。
整首诗通过对秋天的江景和远方的景象的描绘,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和对前路的迷茫之感。诗人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也让人对诗人的生活和情感产生了共鸣。
|
创作背景
《途次维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是唐朝诗人蒋涣创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涉及到历史事件和诗人的个人经历。
首先,历史事件是“安史之乱”。唐玄宗天宝年间,安禄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引发了长达八年的战乱,使得唐朝由盛转衰。这场战乱对唐朝的社会、经济、政治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蒋涣个人的经历也影响了这首诗的创作。他在途中经过维扬(今扬州),遥望京口(今镇江),思念远在白下(今南京)的友人,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综上所述,《途次维扬望京口寄白下诸公》的创作背景是唐朝的“安史之乱”和诗人蒋涣的个人经历。
相关诗词
-
山暝听猿愁,沧江急夜流。
风鸣两岸叶,月照一孤舟。
建德非吾土,维扬忆旧游。
还将两行泪,遥寄海西头。
-
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
夜雪初霁,荠麦弥望。
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
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
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
过春风十里。
尽荠麦青青。
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渐黄昏,清角吹寒。
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
秋风江口听鸣榔,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里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影宿维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