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作品赏析
【注释】:
 兵家:一作由来。事不:一作不可。才俊:一作豪俊。

  杜牧会昌中官池州刺史时,过乌江亭,写了这首咏史诗。“乌江亭”即现在安徽和县东北的乌江浦,旧传是项羽自刎之处。

  项羽溃围来到乌江,亭长建议渡江,他愧对江东父兄,羞愤自杀。这首诗针对项羽兵败身亡的史实,批评他不能总结失败的教训,惋惜他的“英雄”事业归于覆灭,同时暗寓讽刺之意。

  首句直截了当地指出胜败乃兵家之常这一普通常识,并暗示关键在于如何对待的问题,为以下作好铺垫。“事不期”,是说胜败的事,不能预料。

  次句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下的“男儿”呢?“男儿”二字,令人联想到自诩为力能拔山,气可盖世的西楚霸王,直到临死,还未找到自己失败的原因,只是归咎于“时不利”而羞愤自杀,有愧于他的“英雄”称号。

  第三句“江东子弟多才俊”,是对亭长建议“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的艺术概括。人们历来欣赏项羽“无面见江东父兄”一语,认为表现了他的气节。其实这恰好反映了他的刚愎自用,听不进亭长忠言。他错过了韩信,气死了范增,确是愚蠢得可笑。然而在这最后关头,如果他能面对现实,“包羞忍耻”,采纳忠言,重返江东,再整旗鼓,则胜负之数,或未易量。这就又落脚到了末句。

  “卷土重来未可知”,是全诗最得力的句子,其意盖谓如能做到这样,还是大有可为的;可惜的是项羽却不肯放下架子而自刎了。这样就为上面一、二两句提供了有力的依据,而这样急转直下,一气呵成,令人想见“江东子弟”“卷土重来”的情状,是颇有气势的。同时,在惋惜、批判、讽刺之余,又表明了“败不馁”的道理,也是颇有积极意义的。

  议论不落传统说法的窠臼,是杜牧咏史诗的特色。诸如“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赤壁》),“南军不袒左边袖,四老安刘是灭刘”(《题商山四皓庙》),都是反说其事,笔调都与这首类似。宋人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谓这首诗“好异而畔于理……项氏以八千人渡江,败亡之余,无一还者,其失人心为甚,谁肯复附之?其不能卷土重来,决矣。”清人吴景旭在《历代诗话》中则反驳胡仔,说杜牧正是“用翻案法,跌入一层,正意益醒”。其实从历史观点来看,胡氏的指责不为无由。吴景旭为杜牧辩护,主要因这首诗借题发挥,宣扬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可取的。

  (陶道恕)
创作背景
《题乌江亭》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创作背景是项羽在乌江自刎的历史事件。杜牧在游览乌江亭时,感慨万千,针对项羽不能忍辱负重、总结失败的教训,而对历史事实作出了暗寓讽刺的评论。
诗词关键字: 败兵 才俊 家事
相关诗词
  • 1
    [唐]
    欲为皇王服远戎,万人金甲鼓鼙中。阵云暗塞三边黑,
    兵血愁天一片红。半夜翻营旗搅月,深秋防戍剑磨风。
    谤书未及明君爇,卧骨将军已殁功。
    苦战沙间卧箭痕,戍楼闲上望星文。生希国泽分偏将,
    死夺河源答圣君。鸢觑败兵眠白草,马惊边鬼哭阴云。
    功多地远无人纪,汉阁笙歌日又曛。
  • 2
    [宋]
    君在临安落第时,我从融水寄君诗。
    君归莆阳为荐首,我到渔溪饯君酒。
    龙飞唱第才俊多,健笔如君非甲科。
    终然学问有知已,姓名不记今卑矣。
    人灵世上如豺虎,我行厄运遭其侮。
    白头胶膝变须臾,一面那知深肺腑。
    书报青山七月还,开书已觉开愁颜。
    何时七月听君话,话我年来路转囏。
  • 3
    [宋]
    梅妆堪点额,觉残雪、未全消。忽春递南枝,小窗明透,渐褪寒骄。天公似怜人意,便挽回、和气做元宵。大守公家事了,何妨银烛高烧。
    旋开铁锁粲星桥。快灯市、客相邀。且同乐时平,唱弹弦索,对舞纤腰。传柑记陪佳宴,待说来、须更换金貂。只恐出关人早,鸡鸣又报趣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