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公读书堂》
一树秋风啼老乌,钟山猿鹤近何如。 六经不载青苗法,不识当时读甚书。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以秋风、老乌、钟山猿鹤为意象,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与无奈。
首句“一树秋风啼老乌”描绘出一幅秋日景象,树枝上栖息着一只乌鸦,在秋风中孤寂地啼叫,这种孤独、凄凉之感借助于秋日和乌鸦这两个典型意象表达出来。第二句“钟山猿鹤近何如”则转向了对现实情况的关注,问及钟山(南京附近的名山)的猿鹤们,如今我们生活的环境是否也是如此。这间接地反映了对现实状况的不满和忧虑。
接下来的两句“六经不载青苗法,不识当时读甚书”则表达了对政治变革的反思和对传统文化的思考。诗人指出,六经(儒家经典)中没有记载青苗法(一种古代的农业金融政策,类似于现代的农业贷款),这表明这种变革并没有得到传统文化的认可。同时,“不识当时读甚书”也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的困惑和无奈,因为如果不了解当前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背景,读书又有何意义呢?
整首诗借景抒怀,以孤寂的乌鸦、钟山的猿鹤以及古老的六经为媒介,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无奈。诗人在诗歌中体现出的是一种深深的思考和对社会现实的关怀,体现了其深沉的文人情怀。
|
创作背景
《荆公读书堂》是宋代诗人崔复初所作,其创作背景与宋代的历史事件及人物王安石(字荆公)有关。王安石是宋代的政治家、改革家,他推行的新法曾引起社会很大的争议。崔复初的这首诗,就是在此背景下创作的。
诗中,“一树秋风啼老乌,钟山猿鹤近何如”描绘了秋天的景象,并暗示了当时的政治氛围。“六经不载青苗法,不识当时读甚书”则直接提到了王安石的青苗法,表达了对新法的质疑和批评。青苗法是王安石变法中的一项重要措施,由于其推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反对派的抵制,最终失败。
综上所述,《荆公读书堂》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政治改革及王安石的青苗法有关,表达了诗人对当时政治和社会现象的感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蜀土绕水竹,吴天积风霜。
穷览通表里,气色何苍苍。
旧国有年代,青楼思艳妆。
古人无岁月,白骨冥丘荒。
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
玄龟埋卜室,彩凤灭词场。
阵图一一在,柏树双双行。
鬼神清汉庙,鸟雀参秦仓。
叹世已多感,怀心益自伤。
赖蒙灵丘境,时当明月光。
-
束书辞我下重巅,相送同临楚岸边。
归思几随千里水,离情空寄一枝蝉。
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
莫使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
-
束书辞我下重巅,相送同临楚岸边。
归思几随千里水,离情空寄一枝蝉。
园林到日酒初熟,庭户开时月正圆。
莫使跟蹉跎恋疏野,男儿酬志在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