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行旦发》
夜帆时未发,同侣暗相催。 山晓月初下,江鸣潮欲来。 稍分扬子岸,不辨越王台。 自客水乡里,舟行知几回。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诗人旅居水乡时的即兴之作,诗中描写了诗人等待夜航船出发时的情景与感受,以及夜航船至扬子岸、越王台时所见到的景象。
首联“夜帆时未发,同侣暗相催”,诗人夜航船还未出发,同行的旅伴就已暗自催促。这不仅表现了诗人等待夜航船出发时的焦灼心情,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生活节奏感。一个“催”字,突出了时间之久和等待之苦。
颔联“山晓月初下,江鸣潮欲来”,诗人以动衬静,描绘出山静月初下、江动潮欲来的那种只有水乡旅途才能领略到的特殊氛围。此时,江边的山峦初日初升,朦胧月色渐退,江中潮水涌动,渐趋澎湃。这一联既表现出诗人对水乡旅途的独特感受,也透露出他对水乡景色的独特欣赏。
颈联“稍分扬子岸,不辨越王台”,诗人夜航船已渐渐靠近扬子岸,但已看不清越王台。这一联写出了夜航船行进的速度和距离,同时也传达出一种空间转换的感受。在诗人的笔下,夜航船由出发地到目的地,仿佛穿越了整个扬子江。这一联虽然写的是视觉的变化,但却表达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时空感。
尾联“自客水乡里,舟行知几回”,诗人以自问自答的方式,道出了他旅居水乡的次数。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熟悉和热爱,同时也传达出一种对水乡旅途的独特情感。
整首诗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悠长,表现了诗人对水乡旅途的独特感受和情感。同时,诗中也透露出他对水乡景色的独特欣赏和热爱。整首诗以时间为线索,通过描写夜航船出发前的等待、行进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多次旅居水乡的经历,表现了诗人对水乡生活的热爱和对旅途的独特情感。
|
创作背景
《舟行旦发》是唐朝诗人张轸的一首诗。这首诗描写了舟行江上的所见所感,展现出一种孤独、寂寥的心境。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记载不详,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创作背景。但是,可以从诗歌的内容和风格来推测一些可能的背景。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诗中描绘了舟行江上的景象,表现了诗人孤独、寂寥的心情。这可能反映了诗人在旅行中的孤独感受,或者是在人生路上的迷茫和苦闷。
其次,从诗歌的风格来看,张轸的诗风清新自然,善于描绘自然景物,表现人情世态。这可能与他所处的时代背景和人生经历有关。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学繁荣的时期,诗人们更加注重表现个性和内心感受。同时,唐朝也是社会动荡的时期,诗人们在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对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综上所述,《舟行旦发》的创作背景可能与诗人在旅行中的孤独感受、人生路上的迷茫和苦闷有关,同时也可能与唐朝文学繁荣和社会动荡的时代背景有关。
相关诗词
-
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
寒树依微远天外,夕阳明灭乱流中。
孤村几岁临伊岸,一雁初晴下朔风。
为报洛桥游宦侣,扁舟不系与心同。
-
鸣棹下东阳,回舟入剡乡。
青山行不尽,绿水去何长。
地气秋仍湿,江风晚渐凉。
山梅犹作雨,溪橘未知霜。
谢客文逾盛,林公未可忘。
多惭越中好,流恨阅时芳。
-
舟行道里日夜殊,佳士恨不久与俱。
峡山行尽见平楚,舍舡登岸身无虞。
念君治所自有处,不复放纵如吾徒。
忆昨相见巴子国,谒我江上颜何娱。
求文得卷读不已,有似骏马行且且。
自言好学老未厌,方册几许鲁作鱼。
古书今文遍天下,架上未有耿不愉。
示我近所集,漫如游通衢。
通衢众所入,癃残诡怪杂沓不辩可叹吁。
文人大约可数者,不过皆在众所誉。
此外何足爱,刓破无四隅。
况予固鲁钝,老苍处群雏。
入赵抱五弦,客齐不吹竽。
山林自窜久不出,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