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赋门同舟赴省举》

陈李张黄苏与周,更添徐子分相投。
竹林风月连三郡,北宿光芒聚一舟。
作者定知同议论,争臣顿是合谋猷。
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
作品赏析
好的,以下是我对该诗的赏析: 首先,诗名中已明显揭示了这是一首颂扬贤臣,寄托国家未来,期待能臣俊才的作品。 首联“陈李张黄苏与周,更添徐子分相投。”即对入仕之时的六位人物进行了一一赞扬,如陈抟、李昉、张齐贤、黄冕、苏东坡与周湛,更添上徐仲车这般贤士一同入仕。这六人都是宋代名臣,其中陈抟、李昉、张齐贤、黄冕四人更是宋太宗时期的宰相。他们入仕之初,即以贤能名闻天下,成为朝野的楷模。而苏轼与周湛入仕虽较晚,但也是一时之选。他们皆以天下为己任,志在匡时济世。 颔联“竹林风月连三郡,北宿光芒聚一舟。”以典故写出了六位贤臣的声望和影响。“竹林”典出《世说新语·任诞》:“王子猷尝暂寄人空宅住,便令种竹。或问:‘暂住何烦尔?’王啸咏良久,直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这里借指苏轼等六人居住之地为竹林风月之地,连通三郡,足见其声势之盛。同时“北宿光芒聚一舟”暗喻六位贤臣的光芒聚合于一舟之上,亦即汇聚于归舟,象征着他们共同辅佐朝廷之志向。 颈联“作者定知同议论,争臣顿是合谋猷。”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六位贤臣的期许和赞美。他们定会共同议论国家大事,尽忠职守,为国家出谋划策。此联对仗工整,意蕴深远。 尾联“胸中各有平津策,此去知谁作状头。”表达了作者对六位贤臣胸怀平治国家之策的敬仰之情。他们的才华和能力无疑是可以担任治国大任的。然而面对当前混乱的政治局面,谁能担当起治国的重任呢?这句诗流露出作者的担忧和无奈。 总体来看,这首诗情感深沉,对仗工整,意境深远。诗人通过颂扬六位贤臣的才华和品德,表达了对国家未来的期待和担忧。整首诗充满了对贤臣的敬仰和对国家的忧虑,是一首充满情感和思考的佳作。
创作背景
《赋门同舟赴省举》是宋朝诗人徐遹所作的一首诗。其创作背景与宋代科举考试制度有关。宋代时,科举考试是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而省试是科举考试中的重要一环。诗人徐遹与一同赴省试的举子们同舟共济,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这个场景成为了这首诗的创作背景。诗人在诗中描绘了同舟共济的场景,表达了举子们奋发向前、共同追求理想的精神风貌。
诗词关键字: 合谋 相投 风月
相关诗词
  • 1
    [先秦]
    今夕何夕兮,搴舟中流。
    今日何日兮,得与王子同舟。
    蒙羞被好兮,不訾诟耻。
    心几烦而不绝兮,得知王子。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
  • 2
    [唐]
    开箧泪沾臆,见君前日书。
    夜台今寂寞,独是子云居。
    畴昔探灵奇,登临赋山水。
    同舟南浦下,望月西江里。
    契阔多别离,绸缪到生死。
    九原即何处,万事皆如此。
    晋山徒峨峨,斯人已冥冥。
    常时禄且薄,殁后家复贫。
    妻子在远道,弟兄无一人。
    十上多苦辛,一官恒自哂。
    青云将可致,白日忽先尽。
    唯有身后名,空留无远近。
  • 3
    [隋]
    君侯称上宰,命世挺才英。
    本超骐骥足,复蕴风云情。
    摅藻掞锦绮,育德润瑶琼。
    已踵四知举,非无三杰名。
    济世同舟楫,匡政本阿衡。
    雍容入青琐,肃穆侍丹楹。
    桂宫擅鸣佩,槐路独飞缨。
    高门罗虎戟,绮阁丽雕甍。
    金樽酌湛湛,歌扇掩盈盈。
    匈奴轶燕蓟,烽火照幽并。
    天子命薄伐,受脤事专征。
    七德播雄略,十万骋行兵。
    雁行蔽虏甸,鱼贯出长城。
    交河方饮马,瀚海盛扬旌。
    拔剑倚天外,蒙犀辉日精。
    弯弧穿伏石,挥戈斩大鲸。
    鼓鼙朝作气,刁斗夜偏鸣。
    六郡多壮士,三边岂足平。
    岭云朝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