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宝方山二首》

平生不惯俗尘萦,才对南山眼便青。
天与诗人张画本,疏梅翠竹小池亭。
作品赏析
这首诗语言清新明快,描绘出一幅闲适恬静的南山风景图。 首句“平生不惯俗尘萦,才对南山眼便青”直接表达了诗人对世俗的厌倦和对山林的向往。诗人一生不习惯于尘世的纠缠,一看到南山,眼睛便为之一清,青色尽显,生动描绘出诗人内心的向往和轻松之情。 “天与诗人张画本,疏梅翠竹小池亭”一句,诗人将天籁般美丽的“疏梅翠竹”安排在小池亭处,更有一种诗情画意,仿佛是天为诗人绘制的一幅画本。梅之疏朗,竹之翠绿,池亭之间,诗人的小世界就此展开。这句诗不仅描绘出诗人世界的幽雅之景,也表现出诗人内心的宁静和满足。 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通过描绘南山的美景和诗人内心的世界,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自由的向往,以及对世俗的厌倦之情。同时,诗中也透露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给人以深刻的示和感动。
创作背景
《宝方山二首》是宋朝诗人黄葊创作的一组诗,具体的创作背景已经无从考证。但是,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内容和风格,以及结合黄葊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首先,从诗歌的内容来看,《宝方山二首》描写了宝方山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悟和思考。这可能反映了黄葊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以及他在生活中的一些体验和感悟。 其次,从黄葊的生活经历来看,他是一位学者和诗人,曾经担任过一些官职,但也经历过一些人生的起伏和波折。这些经历可能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些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内涵。 最后,从时代背景来看,黄葊生活在宋朝,这是一个文化繁荣和思想活跃的时代。这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氛围可能对黄葊的诗歌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他的诗歌具有一些时代的特点和风格。 综上所述,《宝方山二首》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黄葊对自然和人生的关注和热爱,他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以及时代背景的影响。
诗词关键字: 画本 翠竹 平生
相关诗词
  • 1
    [南北朝]
    闻欢远行去,相送方山亭。
    风吹黄檗藩,恶闻苦篱声。
  • 2
    [宋]
    共工昔暴怒,触折不周山。
    此枢太室上,飘落三江间。
    枢纽一飞播,满空悉颠翻。
    北斗堕其柄,文昌失厥官。
    彗星化为跖,搏人以为餐。
    天狗行地上,头戴方山冠。
    武夷有巨人,方持钓鱼竿。
    中宵投袂起,容貌何桓桓。
    欲扶紫薇坦,坐使天下安。
    复逢驩兜来,被发据其关。
    拂衣返空翠,弹琴弄潺湲。
    烟霞别一天,回首谢髦蛮。
  • 3
    [南北朝]
    寒鸟树间响。
    落星川际浮。
    繁霜白晓岸。
    苦雾黑晨流。
    鳞鳞逆去水。
    弥弥急还舟。
    望乡行复立。
    瞻途近更修。
    谁能百里地。
    萦绕千端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