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中暮归》
断柳残沙不掩堤,苇丛幽称水禽栖。 半江斜照将秋色,相送归船到竹溪。 |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江边独特的美景,通过对景物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首句“断柳残沙不掩堤”,诗人以断柳和残沙描绘出了一幅凄凉而又壮美的画面。断柳指的是柳树已经枯萎折断,残沙则是指沙滩上残留的沙子。堤是指河岸,这句诗描绘的是堤岸上断柳残沙的景象,给人一种萧瑟凄凉的感觉。
“苇丛幽称水禽栖”一句,诗人用“苇丛”和“水禽”这两个元素,营造出一种幽静而适合水禽栖息的环境。这里的“幽”字不仅描述了苇丛的静谧,也暗示了这里的环境清新自然,适合生物生存。
“半江斜照将秋色”一句,诗人以“半江”和“斜照”描绘出秋日的江景,江面上映着半轮夕阳,泛着微微的红光,营造出一种秋日的静谧和美丽。
最后一句“相送归船到竹溪”,诗人以“相送”和“归船”描绘出一种离别的情感。这里诗人以景写情,通过描绘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而“到竹溪”则暗示了他们所在的地点是竹林溪畔,这里的环境清幽,也进一步烘托了离别的情感。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秋日江边独特景色的生动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欣赏和赞美,同时也通过离别的场景,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不舍。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
创作背景
《舟中暮归》是明朝张泰的诗作。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乘船暮归时所见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具体的创作背景,如诗人当时的处境、心情等,史书并无详细记载。我们可以从诗歌本身的内容和情感出发,去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相关诗词
-
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
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
孤怀入海弥难说,水鸟舟人共此游。
束地巨环迎北小,拍天万水尽南流。
斜阳大月中宵见,(midnightsun为挪威奇景。
)故国新声一笑休。
(舟人共唱波兰新曲。
)忽忆江南黄篾舫,几时归去作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