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曲》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 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
作品赏析
【注释】:
[评介]这是《红楼梦》十二支曲的一首序曲,它引出十二支曲子,同时也是这十二支曲子的总括和提示。
这首序曲交代了《红楼梦》的起缘。在这里,作者是以警幻仙子的口气,借风月之情来抒发他的“愚衷”。诚然,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了“风月情浓”,表现了宝、黛之间的爱情。但这种爱情是建筑在对封建礼教叛逆的基础上的纯洁的爱情,并不是“才子佳人”式的庸俗爱情。因此,“悲金悼玉”既不是什么“色空幻境”的描写,也不是什么“情场忏悔”之作,而是通过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表现封建社会末世之“天”这样一个深刻的主题,排遣作者的“愚衷”,这个“愚衷”就是作者意想补“天”而又无法可补的思想矛盾。
|
创作背景
**《红楼梦曲》的创作背景与曹雪芹的家庭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具体分析如下:
首先,曹雪芹的家族在清朝初期非常显赫,他的祖上曹寅曾是江宁制造,是康熙朝代江南一代非常出名的大官,也是康熙皇帝的心腹。然而,到了雍正年间,曹家逐渐败落。曹雪芹在中年以后过着非常落魄的生活,这样的家族经历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
其次,当时清政府闭关锁国,举国上下沉浸在康乾盛世和天朝上国的梦想之中,而实际上社会矛盾已经日益尖锐。这样的社会环境也为《红楼梦曲》的创作提供了背景。
综上所述,《红楼梦曲》的创作背景包括了曹雪芹的家族经历和当时的社会环境。这些背景为他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也使《红楼梦曲》具有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社会价值。
相关诗词
-
为官的,家业凋零。
富贵的,金银散尽。
有恩的,死里逃生。
无情的,分明报应。
欠命的,命已还。
欠泪的,泪已尽:冤冤相报实非轻,分离聚合皆前定。
欲知命短问前生,老来富贵也真侥幸。
看破的,遁入空门。
痴迷的,枉送了性命。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一帆风雨路三千,把骨肉家园齐来抛闪。
恐哭损残年,告爹娘,休把儿悬念。
自古穷通皆有定,离合岂无缘?
从今分两地,各自保平安。
奴去也,莫牵连。
-
千年冤魄化为禽,永逐悲风叫远林。
愁血滴花春艳死,月明飘浪冷光沉。
凝成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肠断楚词归不得,剑门迢递蜀江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