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和强参军晚莺》

每到年年二月时,迁乔常向最高枝。
春教绿绮调喉舌,天赐黄金作羽仪。
无限园林皆占便,几多蜂蝶竞相随。
除栖禁园宫花外,更得飞鸣近凤池。
作品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诗,通过对二月时节的树木生长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 首联“每到年年二月时,迁乔常向最高枝”,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二月时节树木生长的情景。每年二月,随着季节的变化,树木开始发芽、生长,那些已经适应环境、茁壮成长的树木,往往会向最高、最壮的树枝上生长,形成一幅生机勃勃的景象。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将二月时节的树木生长情景表现得淋漓尽致。 颔联“春教绿绮调喉舌,天赐黄金作羽仪”,形象地描述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细节。“春教绿绮调喉舌”,这里以春为老师,形象地描述了树木通过吐出嫩芽、长出绿叶,仿佛在唱着优美的曲调,让人感受到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天赐黄金作羽仪”则形象地描述了树木长出的金黄色的花朵,犹如天赐的黄金般的装饰,使树木更加美丽动人。这一联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地结合起来,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和价值。 颈联“无限园林皆占便,几多蜂蝶竞相随”,进一步描绘了树木生长过程中的美好情景。在诗人的眼中,无论是广阔的园林还是狭小的庭院,所有的树木都在尽情地生长,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美丽。而那些蜜蜂和蝴蝶也纷纷前来,与树木共同享受着春天的美好。这一联通过生动的描绘,将自然界的和谐与美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除栖禁园宫花外,更得飞鸣近凤池”,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在诗人的眼中,那些栖身于园林中的鸟儿和昆虫是如此的自由自在,他们在这片美好的自然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和乐趣。这一联既是对生命和自然的赞美,也是对自然美的呼唤和歌颂。 总之,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优美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赞美。诗歌通过对二月时节的树木生长的描绘,将自然美与艺术美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的美丽和价值。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咏物诗,也是一首充满生命力和感染力的佳作。
创作背景
《和强参军晚莺》是宋朝诗人卢某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涉及到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对自然的观察与感悟。卢某可能对晚莺这种鸟儿有特别的喜爱或关注,或者他在某个夜晚听到了晚莺的歌唱,引发了内心的共鸣和灵感。 同时,我们也需要考虑到这首诗可能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宋代是中国文化繁荣的时期,诗歌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形式,深受文人雅士的喜爱。诗人们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人生、社会等的感悟和思考。 综上所述,《和强参军晚莺》的创作背景可能是卢某对晚莺的观察与喜爱,以及宋代文化背景的熏陶。
诗词关键字: 喉舌 天赐 园林
相关诗词
  • 1
    [唐]
    四十九变化。
    一十三死生。
    翕忽玄黄里。
    驱驰风雨情。
    是非纷妄作。
    宠辱坐相惊。
    至人独幽鉴。
    窈窕随昏明。
    咫尺山河道。
    轩窗日月庭。
    别离焉足问。
    悲乐固能并。
    我辈何为尔。
    栖皇犹未平。
    金台可攀陟。
    宝界绝将迎。
    户牖观天地。
    阶基上杳冥。
    自超三界乐。
    安知万里征。
    中国要荒内。
    人寰宇宙荣。
    弦望如朝夕。
    宁嗟蜀道行。
  • 2
    [唐]
    二十解书剑,西游长安城。
    举头望君门,屈指取公卿。
    国风冲融迈三五,朝廷欢乐弥寰宇。
    白璧皆言赐近臣,布衣不得干明主。
    归来洛阳无负郭,东过梁宋非吾土。
    兔苑为农岁不登,雁池垂钓心长苦。
    世人遇我同众人,唯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有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歧涕泪沾衣巾。
  • 3
    [唐]
    万里烟尘客,三春桃李时。
    事去纷无限,愁来不自持。
    狂歌欲叹凤,失路反占龟。
    草碍人行缓,花繁鸟度迟。
    彼美参卿事,留连求友诗。
    安知倦游子,两鬓渐如丝。
卢某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