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曲》
春雨既过行水滨,江花汀草相鲜新。 牧童歌上前山去,愁杀江天行路人。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的主题是“春雨过行水滨,江花汀草相鲜新”。首先,诗人描绘了春雨过后的清新景象,江水边上的花草和水中浮动的草花都显得新鲜而生机勃勃。接着,诗人又描绘了牧童的歌声,他们欢快地在山间游荡,歌声飘荡在江天之间,给行人带来了欢快的氛围。
然而,诗人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的欢快上,而是通过“愁杀江天行路人”这一句,表达出一种深深的忧郁和无奈。这里的“愁杀”并非真正的愁苦,而是对这种美好景色下无法享受的遗憾和无奈。这种情感在诗中得到了升华,使得整首诗充满了深沉的诗意。
总的来说,这首诗的意境非常优美,它通过对春雨过后的清新景象和牧童歌声的描绘,展现了江天的美好景色和人们对它的深深向往。然而,诗中也表达了对美好景色下无法享受的遗憾和无奈,使得整首诗更加深刻而感人。
另外,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也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无奈和矛盾。在这样的美好景色下,人们却只能远观而不能近享,这种无奈和矛盾也是诗人想要表达的主题之一。因此,这首诗不仅是一首优美的诗歌,也是一首反映社会现实的诗歌。
|
创作背景
《江上曲》是明代文学家孙承恩所作的一首诗。该诗的创作背景与孙承恩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孙承恩生活在明代中期,社会动荡,政治腐败,民生凋敝。他亲身经历了这些社会矛盾和动荡,对人民的生活疾苦深有感触。
在《江上曲》中,孙承恩以江上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渔民和船夫的艰苦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不公和人民苦难的不满和关切。诗歌以真挚的情感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反映了人民的心声。
综上所述,《江上曲》的创作背景与孙承恩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是他对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的深刻思考和表达。
相关诗词
-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观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
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
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
万顷风涛不记苏。
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尊前呵手镊霜须。
-
秋风江上驻王师,暂向云山蹑翠微。
忠义必期清塞水,功名直欲镇边圻。
山林啸聚何劳取,沙漠群凶定破机。
行复三关迎三圣,金酋席卷尽擒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