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外》
万种忧愁诉与谁,对人强笑背人悲。 此时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冲突。
首句“万种忧愁诉与谁”,直接表达了作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助,似乎所有的忧愁和烦恼都无法找到倾诉的对象。这可能源于作者在现实生活中遭受的种种困扰和挫折,使他感到孤立无援。
“对人强笑背人悲”进一步描绘了这种情感状态。即使面对他人,作者也难以掩饰内心的悲伤,强颜欢笑背后隐藏着深深的悲痛。这反映了作者在人际交往中的困难,可能由于内心的痛苦和困扰,使他难以与他人建立真正的情感联系。
“此时莫把寻常看,一句诗成千泪垂”两句,作者强调了此时此刻的重要性,提醒自己不要轻视这一刻的情感体验。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对诗歌创作的重视,他认为诗歌能够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触动内心深处的感受。而创作诗歌的过程,也是释放情感的过程,每一次创作都伴随着泪水的流淌。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和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生活、人际交往和诗歌创作的独特见解。诗人似乎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同时也在寻找与他人和世界的联系。这种寻求和解和联系的努力,也反映了人类情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
创作背景
**《寄外》是明代会稽女郎的作品,这是一首当春怀人、盼望远人归来之作**。具体的创作背景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李清照十八岁时嫁赵明诚,二十岁时赵出外任官,此词或许是作于这两年间,当赵明诚离家远行之时,李清照以此词寄托对丈夫的思念;另一种说法是,崇宁二年朝廷下诏禁止元祐党人子弟居京,李清照因此别夫回原籍,此词作于李清照回原籍后的崇宁三年春。这些说法中哪一个是准确的,目前还无法确定。如需了解更多,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和文献。
相关诗词
-
一片长安月,清光两地盈。
悬知千里客,不尽故乡情。
窗竹写秋影,村砧捣夜声。
空闺愁不寐,自语对灯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