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和铁厓《西湖竹枝》

湖头女儿二十多,春山两点明秋波。
自从湖上送郎去,至今不唱江南歌。
作品赏析
这首诗《湖头女儿》描绘了一位年轻美丽的湖头女子,她只有二十多岁,双眸明亮如秋水,像湖面上送走的春风一样温婉柔情。她自自从湖上送郎离去后,便再也没有唱过江南的歌,也许是在思念着远方的情郎,也许是在怀念着逝去的青春。 诗人通过生动的描绘,把湖头女儿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她的年纪轻轻,双眸如秋水般清澈明亮,生动地表现出她的青春活力。她的双眸似乎能够传递出她的情感和思绪,让读者感受到她的深情和思念。 诗中还通过描绘湖头女儿的行动和情感,表达了她对情郎的思念和怀念。自从送郎离去后,她再也没有唱过江南的歌,这表明她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诗人通过这种描绘,让读者感受到她的情感世界,也让人对她的命运产生深深的同情。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简练,通过生动的描绘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湖头女儿的美丽和深情。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青春逝去的感慨和对爱情的珍视,让读者对爱情和生活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感悟。总的来说,这首诗是一首非常动人的诗歌,通过简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绘,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内涵。
创作背景
《和铁厓《西湖竹枝》是明朝诗人马琬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西湖的美丽景色和当地的生活风俗。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地理背景:西湖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是一个著名的旅游胜地,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文化底蕴。马琬作为明朝的诗人,可能会经常被西湖的美景所吸引,从而产生创作的灵感。 2. 文化背景:竹枝词是一种源于巴渝地区(今重庆地区)的民歌,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文化内涵。在元朝和明朝时期,竹枝词逐渐传播并成为文人墨客喜爱的一种诗歌形式。马琬的《和铁厓《西湖竹枝》就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创作的。 3. 社会背景:明朝时期,社会相对稳定,经济繁荣,文化艺术得到了一定的发展。这样的社会环境为诗人提供了良好的创作条件,使得他们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和心情去欣赏自然景色,感受生活,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 综上所述,《和铁厓《西湖竹枝》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地理、文化和社会等多个方面,是马琬在明朝时期对西湖美景和当地生活风俗的一种艺术表达。
诗词关键字: 上送 秋波 女儿
相关诗词
  • 1
    [宋]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
    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
    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
  • 2
    [宋]
    此两曲,石湖把玩不已。
    使工妓隶习之,音节谐婉。
    乃名之曰暗香、疏影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
    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
    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
    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
    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
    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想忆。
    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
    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 3
    [宋]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马琬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