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过姑苏有感》

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
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有几家田?
作品赏析
这首诗《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有几家田?》通过描绘东吴城外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百姓流离失所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 首句“东吴城外尽烽烟,百姓流移半在船”直接描绘了战火纷飞的场景,东吴城外烽烟四起,百姓流离失所,被迫移居他乡。这一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无助。 第二句“百姓流移半在船”进一步阐述了这一主题,诗人通过描述百姓被迫漂泊在船上的情景,表达了对他们的同情和对战争的谴责。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失去了家园,被迫漂泊在茫茫江河之上,这种景象让人感受到了深深的悲凉。 第三句“为问秋风旧来雁,稻粱今有几家田”诗人借秋风中归雁的意象,表达了对丰收景象的渴望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诗人询问秋风中归来的大雁,今年有多少人家能够收获稻粱?这一问题既表达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切,也表达了对战争对农业生产的破坏的谴责。 整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对丰收景象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其人文关怀和诗歌才华。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对人民生活的破坏和对丰收景象的渴望,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疾苦的关注和对和平的向往。诗人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其人文关怀和诗歌才华。这首诗也提醒我们战争对人民的伤害,我们应该珍惜和平,反对战争。
创作背景
《过姑苏有感》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明代中叶以后我国东南一带屡遭倭寇侵扰的历史事件有关。作者孙良器在途经姑苏(今江苏苏州市)时,看到当地遭受倭寇烧杀抢掠后的萧条景象,人民流离失所,农田荒芜,深感悲痛,于是写下了这首情调低沉哀伤的小诗,以表达他对家国之忧和身处乱世的无奈感慨。
下一首
《偶题》
诗词关键字: 烽烟 秋风 百姓
相关诗词
  • 1
    [唐]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 2
    [宋]
    一剑横空,飞过洞庭,又为此来。
    有汝阳琎者,唱名殿陛。
    玉川公子,开宴尊罍。
    四举无成,十年不调,大宋神仙刘秀才。
    如何好?
    将百千万事,付两三杯。
    未尝戚戚于怀。
    问自古英雄安在哉?
    任钱塘江上,潮生潮落。
    姑苏台畔,花谢花开。
    盗号书生,强名举子,未老雪从头上催。
    谁羡汝、拥三千珠履,十二金钗!
  • 3
    [唐]
    井络双源浚,浔阳九派长。
    沦波通地穴,输委下归塘。
    别岛笼朝蜃,连洲拥夕涨。
    韫珠澄积润,让璧动浮光。
    浮光凝折水,积润疏圆沚。
    玉轮涵地开,剑阁连星起。
    风烟标迥秀,英灵信多美。
    怀德践遗芳,端操惭谋已。
    谋已谬观光,牵迹强凄惶。
    揆拙迷三省,劳生昧两忘。
    弹随空被笑,献楚自多伤。
    一朝殊默语,千里易炎凉。
    炎凉几迁贸,川陆疲臻凑。
    积水架吴涛,连山横楚岫。
    风月虽殊昔,星河犹是旧。
    姑苏望南浦,邯郸通北走。
    北走平生亲,南浦别离津。
    潇湘一超忽,洞庭多苦辛。
    秋江无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