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横吹曲辞·关山月》

裴回汉月满边州,照尽天涯到陇头。
影转银河寰海静,光分玉塞古今愁。
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
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
作品赏析
这首边塞诗以雄劲的笔触,勾勒出一幅寥廓壮阔、动人心魄的塞外边疆月夜图。 首句“裴回汉月满边州”中的“裴回”一词,多解为徘徊、流连。一轮明月朗照边州,写出边塞之城月夜的宁静。而“满”字则以写实为主,边州月夜,皓月当空,映照城池,普照边疆,月色是满的。然而这“满”字又不是饱含思乡之情的思乡之念,它同时写出了边疆月夜的浩荡壮美。 “照尽天涯到陇头”一句,是对月色的一种联想,从天山脚下一直照到陇头,写出边疆之广大。而“照尽”二字,又给人以情深意远的感觉,写出边疆之明月是对边疆人民深情关照、无私普照的意思。其中所寄寓的诗人思乡之情更是婉转反复,耐人寻味。 三四句中“影转”一语,说明月转西天,银河逐渐西移,表现着戍守的时间在推移,夜色渐深。而“光分”一语,则说明月光照射着边塞与玉塞山,将古今的愁事分明对照,表现着诗人心事重重。“静”字既表现了秋夜的寂静无声,更表现了边疆人民的内心平静、从容,他们面对外敌入侵,早已将思乡之念化为守边有责的内心平静。 诗的后半首:“笳吹远戍孤烽灭,雁下平沙万里秋。”写边地闻见的动人景象和感受。“孤烽灭”,说明边防战士长期艰苦守卫而又得不到片刻休息,突出战士们的劳累。“万里秋”,既写边地原野广漠凄凉之秋意,又写出了原野的空旷凄凉之境。“况是故园摇落夜,那堪少妇独登楼。”是诗人由边地自然景象联想到边疆人事。在这样明月之夜,一位少妇独登家乡的楼台而深感孤寂凄凉。“况”字起转过渡作用,“摇落”二字尤其表现了深秋故园零落之暮景以寄故园之思,揭示全诗主旨。 这首诗意境雄浑、深远。全诗以月为中心描绘出一幅寥廓、壮阔、苍凉的塞外边疆夜景图。此诗既写了边地自然景象,又写了边疆人民的生活;既有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同情,又有诗人对守卫边疆的将士们的崇敬和赞美。意在言外,动在象先。正是这丰富而深刻的意蕴使这首诗成为盛唐绝句中的精品。
创作背景
《横吹曲辞·关山月》是唐朝诗人翁绶所作的一首诗。关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关山月”这个主题在古代诗歌中的常见性。关山月作为一个诗歌主题,通常描绘的是边疆的风景和军人的豪情壮志,以及思乡之情。诗人翁绶可能受到了这一主题的启发,决定以“关山月”为题进行创作。 其次,唐朝是一个国力强盛、文化繁荣的时代,诗人们对于边疆的风景和军人的生活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和关注。翁绶作为唐朝的诗人,可能也对这一主题有着特殊的兴趣。 最后,我们还需考虑到翁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背景。翁绶的生平事迹不详,但我们可以猜测他可能有一些与边疆或者军旅生活相关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成为他创作《横吹曲辞·关山月》的灵感来源。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横吹曲辞·关山月》的创作背景包括了“关山月”这一主题的常见性、唐朝的文化背景以及翁绶个人的生活经历和背景。
诗词关键字: 平沙 故园 少妇
相关诗词
  • 1
    [唐]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 2
    [南北朝]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
    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
    星旗映疏勒,云阵上祁连。
    战气今如此,从军复几年。
  • 3
    [唐]
    塞坦通碣石,虏障抵祁连。
    相思在万里,明月正孤悬。
    影移金岫北,光断玉门前。
    寄言闺中妇,时看鸿雁天。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