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越州》
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是作者见到会稽(今浙江绍兴)的稽山岩壑的深高壮美,引起了对古往今来曾经游赏于此的名人的怀念,因以自勉并抒发感慨之作。
首联“稽山岩壑深复高,思之谁妙丹青毫。”从正面描写会稽山景。首句以肯定句的形式出现,就显得笔势不凡,突出了会稽山岩壑的深高壮美。作者运用叠词来描写山景,使诗作富有音乐美。
“思之谁妙丹青毫”,一句,承上启下,由描写山景转到怀念古人。“妙丹青毫”者,画家也。无怪作者看到“稽山岩壑深复高”时,不禁发出如此强烈的思古之念:谁能妙用丹青笔,画出这奇伟的山景来呢?
“霜缣若得一千幅,伻图何必乘兰舠。”颈联意思:如果有洁白的缣纸一千幅,何必派舟人划着小船去搜寻古人遗迹呢?缣,洁白的绢。这句意思与上联大体相同,都是表达作者的雄心壮志:倘若有洁白的缣纸可用来绘画,那我就要遍寻先贤遗迹,绘制出一幅又一幅内容更丰富、艺术更精湛的作品来。这两句写得很有气势,再配上宏壮的乐曲,可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总之,此诗写得苍凉悲壮,表现了作者雄心壮志的精神面貌。同时表达了对历史对自然的双重仰慕,也是作者对自己未来壮志的期许。读之使人受到历史的、美感的双重的熏陶。
|
创作背景
**《忆越州》的创作背景与张士逊在越州的任职经历有关**。宋仁宗天圣六年(1028年),张士逊出知越州(今浙江绍兴),他十分体恤百姓,尽力减少他们的负担。为了不惊扰爱鹤,他下令越过民田而不入州城,此举深得民心。他离任后,百姓仍感念他的恩德,因此创作了这首诗来回忆他在越州的时光,表达对他的思念之情。
相关诗词
-
朝回鸣橹下东流,人自承明向越州。
印绶光华将过里,江山萧洒去迎秋。
香销琐闼成新梦,云映蓬莱识旧游。
须体圣心图任切,鉴湖虽好莫淹留。
-
辞家年已久,与子分偏深。
易得相思泪,难为欲别心。
孤云随浦口,几日到山阴。
遥想兰亭下,清风满竹林。
-
山阴地胜冠江吴,今得贤侯自禁途。
侍从暂虚青琐闼,藩宣新剖玉麟符。
移时前席辞旒扆,不日重城歌袴襦,想到蓬莱游未遍,已应归步在云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