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蒸豚》

觜长毛短浅含臕,久向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饤,輭熟真堪玉筋挑。
若把养根来比来,要根只合吃藤条。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野菜美食的诗,通过对野菜生长环境和烹饪方法的生动描述,展现了诗人的品味和情趣。 首句“觜长毛短浅含臕”是对野菜形象生动的描绘,它生长在山中,深藏不露,犹如山中的隐士,唇长毛短,浅含臕臕,初露峥嵘。这一描绘引发了读者对野菜的想象和期待。 “久向山中食药苗”揭示了野菜的来源和特性,诗人常年居住在山中,依靠药苗为生,突显了野菜的实用性和诗人的生存智慧。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这两句则具体描绘了野菜的烹饪过程,用蕉叶包裹,加入杏浆熬煮,呈现出野菜独特的味道和色彩。这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审美追求和味觉体验。 “红鲜雅称金盘饤,软熟真堪玉筋挑”是对野菜的美味和形态的赞美,红艳鲜嫩的野菜配上金盘盛装,犹如一幅精美的画作,令人垂涎三尺。玉筋般的野菜柔软鲜美,口感极佳,给人带来无尽的味觉享受。 最后两句“若把养根来比来,要根只合吃藤条”则是将野菜与一般蔬菜进行对比,突显了野菜的独特之处。如果说一般蔬菜需要耕种、施肥、浇水等繁琐的栽培过程,那么野菜则生长在山间自然环境中,无需过多的照料。而且,相较于一般的蔬菜根茎,野菜的藤条更有营养和口感,这也是诗人偏爱食用藤条的原因。 整首诗通过对野菜的形象描绘、生长环境、烹饪方法和口感味道的赞美,展现了诗人的审美情趣和品味。同时,也传达出诗人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给人以深刻的美食文化示。
创作背景
**《蒸豚》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一场宴会有关**。在宋哲宗元祐年间,中书令的玄孙王讷与苏东坡夜谈,提到了他的曾祖父王中令曾命紫衣僧作蒸豚诗的故事。这首诗描述了宴会上烹饪河豚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对美食的赞美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歌鉴赏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诗词关键字: 雅称 蕉叶 兼用
相关诗词
  • 1
    [明]
    淮南信佳士,思仙筑高台。
    八老变童颜,鸿宝枕中开。
    异方营齐味,数度真琦瑰。
    作羹传世人,令我忆蓬莱。
    茹荤厌葱韭,此物乃呈才。
    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
    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罍。
    大釜气浮浮,小眼汤洄洄。
    顷待晴浪翻,坐见雪花皑。
    青盐化液卤,绛蜡窜烟煤。
    霍霍磨昆吾,白玉大片裁。
    烹煎适吾口,不畏老齿摧。
    蒸豚亦何为,人乳圣所哀。
    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
  • 2
    [明]
    清霜初报湖中客,阴云出鬼如蟠石。
    今朝又入郇家厨,一旬三醉龙君席。
    龙君豪饮卷白波,食单事事敌韦何。
    渍蜜鱁那可赏,饮乳蒸豚未足多。
    更看蒲叶传新菜,别有樱桃字饆闉。
    平生最爱寒消粉,此地新煎热洛河。
    野夫饱食兼大醉,龙君醒眼雄相视。
    直邀玉女对投壶,催复铁骑横铙吹。
    一官从左禄从微,好向文君问典衣。
    有酒且开北海座,无粟仍守东方饥。
    滴滴莲花漏欲尽,天河渐涸残星陨。
    难辞犹泊孝廉船,来期再就丹阳尹。
  • 3
    [宋]
    嘴长毛短浅含膘,久同山中食药苗。
    蒸处已将蕉叶裹,熟时兼用杏浆浇。
    红鲜雅称金盘饤,熟软真堪玉箸挑。
    若把膻根来比并,膻根自合吃藤条。
村寺僧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