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灵岩禅寺》

晓入灵岩寺,灵踪一一穿。
天聪凿混沌,龙鼻滴潺湲。
不雨山长湿,微风谷竞喧。
参旗开障日,鳌柱仰擎天。
雁异灵山鹫,蒲非华岳莲。
重台疑魏载,卓笔岂张颠。
夜月连千嶂,晴云画一川。
净名常宴坐,行亮昔安禅。
共乐仙游胜,都将世事捐。
双鸾知可跨,拟把石碑镌。
作品赏析
这首诗的主题是“灵岩寺”,作者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寺庙生活的向往。 首联“晓入灵岩寺,灵踪一一穿。”诗人早晨进入灵岩寺,看到寺庙的遗迹一一穿行而过,暗示了寺庙的历史悠久和神秘感。 颔联“天聪凿混沌,龙鼻滴潺湲。”描绘了寺庙的自然景色,天空中仿佛在凿开混沌,龙鼻上滴下的水潺潺流淌。这一联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想象,将寺庙的自然景色描绘得生动有趣。 颈联“不雨山长湿,微风谷竞喧。”描述了寺庙周围的环境,即使不下雨,山峰也总是湿润的,微风穿过山谷时竞相喧闹。这一联运用了形象的描写和细致的观察,表现出寺庙周围环境的宁静和优美。 接下来,作者开始描述寺庙内的景象,“参旗开障日,鳌柱仰擎天。”形容寺庙的旗杆像旗帜一样展开,遮蔽着太阳,鳌柱则象征着寺庙的神圣地位,仿佛能够撑起天空。这一联将寺庙的神圣形象描绘得生动而具体。 接下来的几联描述了寺庙内各种奇特的景象和传说,“雁异灵山鹫,蒲非华岳莲。”形容寺庙内的动物和植物都有着奇特的特点,像鹫一样的大雁、像莲花的蒲草等。这些描述增加了寺庙的神秘感和吸引力。 最后,作者表达了对寺庙生活的向往,“夜月连千嶂,晴云画一川。”描绘了夜晚的月色照耀着千嶂,晴天的云彩如画一般美丽。作者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中修行和生活是值得向往的。 整首诗通过描绘寺庙的景色和氛围,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寺庙生活的向往。同时,诗歌中也包含了作者对自然的观察和体验,表现出作者对自然和人类文明的思考和探索。
创作背景
蒋允中的《灵岩禅寺》是一首描写寺庙景色的诗歌。具体的创作背景不详,但可以从诗歌内容推测一些背景信息。诗人蒋允中在游览灵岩禅寺时,被寺庙美丽的景色所震撼,因此写下了这首诗歌。诗歌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环境,以及寺庙内部的建筑和布局。同时,诗歌中也表达了一些佛教思想,表现出诗人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感悟。总之,这首诗歌是蒋允中在感受自然和文化的双重熏陶下创作而成的。
上一首
《句》
诗词关键字: 擎天 石碑 世事
相关诗词
  • 1
    [唐]
    越王巧破夫差国,来献黄金重雕刻。
    西施醉舞花艳倾,妒月娇娥恣妖惑。
    姑苏百尺晓铺开,楼楣尽化黄金台。
    歌清管咽欢未极,越师戈甲浮江来。
    伍胥抉目看吴灭,范蠡全身霸西越。
    寂寞千年尽古墟,萧条两地皆明月。
    灵岩香径掩禅扉,秋草荒凉遍落晖。
    江浦回看鸥鸟没,碧峰斜见鹭鸶飞。
    如今白发星星满,却作闲官不闲散。
    野寺经过惧悔尤,公程迫蹙悲秋馆。
    吴乡越国旧淹留,草树烟霞昔遍游。
    云木梦回多感叹,不惟惆怅至长洲。
  • 2
    [宋]
    叠翠围僧国,幽栖孰有才。
    名高仍可隐,骨俗岂宜来。
    花发松香没,云销石色回。
    何年脱身去,心委像前灰。
  • 3
    [宋]
    诸方安居结制,灵岩结制安居。
    虽是一般规矩,於中大有差殊。
    赵州东壁挂葫芦。
蒋允中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