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延福寺》

步入禅关一径赊,摄衣登眺夕阳斜。
金谿碧落千条练,紫塔光涵五色霞。
月击扁舟渔火渡,风清古碣隐君家。
游人亦卧东山麓。
醉倚烟萝学种瓜。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非常美丽的诗歌,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作者的游历,展现出一种恬静、淡泊的情感,以及向往归隐、淡泊名利的内心世界。下面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步入禅关一径赊,摄衣登眺夕阳斜。”诗的首句“步入禅关一径赊”中的“禅关”指的是寺庙的大门,“赊”字则表达了寺庙深远的意味。这一句表达了诗人步入寺庙的庄重和肃穆。接着,“摄衣登眺夕阳斜”中的“摄衣”表示诗人急于欣赏美景的情态,“夕阳斜”则描绘出夕阳西下的美丽景象。 “金谿碧落千条练,紫塔光涵五色霞。”这两句诗描绘了金溪的美景和寺庙的紫塔。“金谿碧落千条练”中的“碧落”表示清澈的溪水,“千条练”则形容溪水如同一幅精心编织的丝织品,十分生动。而“紫塔光涵五色霞”中的“紫塔”指的是寺庙的塔,“五色霞”则描绘出寺庙塔在夕阳映照下闪耀着五光十色的霞光,给人一种神秘而庄重的感觉。 “月击扁舟渔火渡,风清古碣隐君家。”这两句诗描绘了夜晚的景象和诗人对友人的思念。“月击扁舟渔火渡”中的“渔火渡”表示夜晚渔舟中闪烁的灯火,给人一种宁静而温馨的感觉。“风清古碣隐君家”中的“古碣”指的是友人居住的房子,“风清”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游人亦卧东山麓,醉倚烟萝学种瓜。”最后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向往归隐、淡泊名利的情感。“游人亦卧东山麓”中的“游人”指的是诗人自己,“卧东山麓”则表达了诗人向往归隐的情感,暗示诗人已经厌倦了世俗的生活。而“醉倚烟萝学种瓜”则进一步表达了诗人淡泊名利、向往归隐的情感,诗人想在清幽的环境中种瓜度日,象征着远离尘世纷扰的生活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环境的描绘和作者的游历,展现出一种恬静、淡泊的情感,以及向往归隐、淡泊名利的内心世界。同时,诗中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使得整首诗更加丰富和感人。
创作背景
《延福寺》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代的宗教文化、社会环境,以及诗人张守质的个人经历有关。首先,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道教等宗教文化也得到了发展。延福寺作为佛教寺庙,在当时的社会中具有重要地位,这可能是诗人选择以此为题材的原因之一。其次,张守质作为宋代文人,对宗教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他可能通过游览延福寺,感受到了寺庙的宁静、庄重和神秘氛围,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此外,这首诗还可能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佛教文化的崇尚和追求,以及诗人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总之,《延福寺》的创作背景涉及到宋代的宗教文化、社会环境和诗人个人的经历等多方面因素。
诗词关键字: 渔火 碧落 扁舟
相关诗词
  • 1
    [宋]
    倚槛寒松偃,连云一径横。
    就中国不得,窗户入江声。
  • 2
    [宋]
    兰桂绕禅关,半春香满山。
    风移金磬远,云伴玉龙闲。
    树暗猿吟外,花开僧定间。
    尘心自然洗,流水日潺潺。
  • 3
    [宋]
    双瀑飞来古寺西,月萝烟草久湮迷。
    自从吾辈经行后,便觉他山索价低。
    老去合为三径计,就中聊借一枝栖。
    石崖大有穿磨所,从与新诗着处题。
张守质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