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照院》
青山绕屋蓝光重,流水冲阶碧藓滋。 独坐午窗谁晤语,鹧鸪声里竹阴移。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宁静、自然的乡村生活场景,表达了诗人对这种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首句“青山绕屋蓝光重”中,“青山”象征着大自然的美景,而“绕屋”则表达了这种美景无处不在,一直围绕在诗人身边。“蓝光重”则描绘了阳光透过青山的景象,给人一种宁静、温暖的感觉。
“流水冲阶碧藓滋”一句中,“流水”象征着生活的流动和变化,“冲阶”则描绘了水流冲击台阶的动态美。“碧藓滋”则描绘了流水冲刷下,台阶上的绿藓生长的情景,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
“独坐午窗谁晤语”一句中,“独坐午窗”表达了诗人在宁静的午后独自坐在窗前,享受着安静的时光。“谁晤语”则表达了诗人内心的孤独和寂寞,似乎在期待着什么。
最后一句“鹧鸪声里竹阴移”中,“鹧鸪声里”描绘了鹧鸪鸟的叫声,给人一种乡愁和思念的感觉。“竹阴移”则描绘了窗外竹林随着阳光移动的景象,给人一种自然、清新的感觉。整句表达了诗人对这种宁静、自然的生活的喜爱,以及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体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和生活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宁静、自然的生活的向往和喜爱,同时也蕴含着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语言简练、自然,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
创作背景
《普照院》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宋朝的政治环境、诗人的个人经历以及普照院的环境有关。在宋朝,由于朝廷党争激烈,许多文人墨客都受到了政治风波的影响,李淛也不例外。他可能因为政治原因或个人遭遇而心境忧郁,寻求宁静之处以抒发情感。普照院作为一个佛家清静之地,为李淛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所。他在普照院中感受到了宁静与安详,观察到了初春的美景,如青青的春草和盛开的梅花。这些景象与他的内心情感相结合,从而产生了《普照院》这首诗。
相关诗词
-
宝林双树影婆娑,普照花间系玉珂。
如此春光独憔悴,可怜只是恨人多。
-
学人不了用修行,只应步步踏阴坑。
大光普照盲无识,非时不共野狐争。
-
取舍之心成巧伪,只应步步踏阴坑。
大光普照盲无识,非时不共野狐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