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鉴上人》
            
            
            
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 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回忆和感慨的诗。首句“一从携手阻戈鋋,屈指如今已十年”描绘了十年前,诗人与友人携手共同面对战争的艰难时刻。这里的“戈鋋”是古代的一种兵器,象征着战争的残酷。而“屈指如今已十年”则表达了时间如梭,过去的十年如同在指尖流逝,让人不禁感叹。
接下来的“长记二林同宿夜,竹斋听雨共忘眠”则回忆了诗人与友人在竹林中的斋室里,一起听雨聊天,忘却了睡眠的美好时光。“二林”可能是指两片竹林,给人以一种静谧、和谐的感觉。而“听雨共忘眠”则展现了两人深厚的情谊,以及在战乱中寻求安宁的心态。
整首诗在优美的意境中流露出一丝悲凉,通过对过去美好时光的回忆,反衬出眼前的沧桑和无奈。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友情的珍视和对过去的怀念。整体上,这首诗具有深厚的情感内涵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 
             
创作背景
  
 《寄鉴上人》是唐代诗人左偃创作的一首诗。左偃,字叔颖,常州人,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家世儒学。生平事迹略见《唐诗纪事》卷五九、《唐才子传》卷九。左偃工诗,宗尚贾岛,《全唐诗》存其诗14首。这首《寄鉴上人》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寄给一位名叫鉴上人的僧侣朋友。
创作背景方面,这首诗的具体创作年份并不清楚,但从内容和风格来看,可以推测出几个可能的背景。首先,左偃可能在一个寂静的夜晚,思念起远方的朋友鉴上人,于是提笔写下了这首诗。其次,左偃和鉴上人可能有着深厚的友情,他们或许曾经一同参禅论道,所以左偃用诗歌来表达对朋友的思念和牵挂。此外,唐代佛教盛行,文人雅士与僧侣交往密切,这也为这首诗的创作提供了背景。
以上只是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一种推测,具体的情况还需要更多的历史资料来进行佐证。
            
			
            
        
            
                相关诗词
                
 
 -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罗衾不耐五更寒。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一丘尝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
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