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
骊阜镇皇都,銮游眺八区。 原隰旌门里,风云扆座隅。 直城如斗柄,官树似星榆。 从臣词赋末,滥得上天衢。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帝王游览都城的壮丽画面,展现出诗人对皇家气派和都城美景的赞美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骊阜镇皇都,銮游眺八区”,这里运用了高远的意象,以“骊阜”形容皇都的地势高峻,威严庄重,以“銮游”描绘皇帝游览都城的情景,形成一幅壮阔的画面,展现出都城的气势和皇家的尊严。
颔联“原隰旌门里,风云扆座隅”,诗人巧妙地以“原隰”形容广袤的平原,以“旌门”象征皇家的威严,以“风云”描绘皇帝座驾的飞扬气势,进一步渲染了皇家游览的壮观场景,同时也展示出诗人对皇家的敬仰之情。
颈联“直城如斗柄,官树似星榆”,这里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直立的城墙比作斗柄,将官家的树木比作星榆,形象地展现了都城的布局和美景,同时也增加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尾联“从臣词赋末,滥得上天衢”,诗人以自谦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荣幸之情,同时也展现出他对皇家的忠诚和尊崇。
通过赏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描绘了皇家游览都城的壮丽场景,展现出诗人对皇家尊严和都城美景的赞美之情,同时也体现出诗人对皇家的忠诚和尊崇。
|
创作背景
《奉和圣制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是唐朝诗人刘宪的一首应制诗。应制诗是古代臣子奉皇帝所作、所和的诗,内容多为歌功颂德,形式则比较华丽。刘宪的这一首应制诗,就是为了迎合皇帝(圣制)而创作的。
登骊山高顶寓目应制,意味着皇帝登上了骊山的高顶,俯瞰大地,心生感慨,于是命令臣子们作诗唱和。刘宪作为臣子,便创作了这首诗来应和皇帝。
对于具体的创作背景,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历史文献研究。这类应制诗的创作,往往受到当时政治环境、皇帝性格、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相关诗词
-
骊山四顾,阿房一炬,当时奢侈今何处?
只见草萧疏,水萦纡。
至今遗恨迷烟树。
列国周齐秦汉楚,赢,都变做了土。
输,都变做了土。
-
为多情、和天也老,不应情遽如许。
请君试听双蕖怨,方见此情真处。
谁点注。
香潋滟、银塘对抹胭脂露。
藕丝几缕。
绊玉骨春心,金沙晓泪,漠漠瑞红吐。
连理树。
一样骊山怀古。
古今朝暮云雨。
六郎夫妇三生梦,肠断目成眉语。
须唤取。
共鸳鸯翡翠、照影长相聚。
西风不住。
恨寂寞芳魂,轻烟北渚。
凉月又南浦。
-
八成无事息兵车,七叶讴吟洽里闾。
岂谓浮云变苍狗,竟教明月蚀詹诸。
骊山烽火成焦土,牛耳牲盘捧载书。
秋草木兰驰道静,白龙微服记为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