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捕蝗》

翁妪妇子相催行,官遣捕蝗赤日里。
蝗满田中不见田,穗头栉栉如排指。
凿坑篝火齐声驱,腹饱翅短飞不起。
囊提籯负输入官,换官仓粟能得几。
虽然捕得一斗蝗,又生百斗新蝗子。
只应食尽田中禾,饿杀农夫方始死。
作品赏析
这首诗以生动的笔触,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 首先,诗中描绘了翁妪妇子在官差驱使下,为了捕蝗而不得不日行的情况。赤日当空,田中蝗满,但蝗虫已经把田地吞噬得差不多了,穗头密集如排指,可见蝗灾之严重。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只能齐声驱赶蝗虫,用坑火照明,捕获一些蝗虫以换取微薄的粟米。然而,即使捕得一斗蝗虫,又会生出百斗新蝗子,这无疑是对他们劳动成果的再次破坏。 其次,诗人通过描绘蝗虫的贪婪和农民的无奈,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农民与蝗虫一样的贪婪本质。他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向地主交租交税,而地主则利用权力压迫他们,使他们不得不为了微薄的收入而疲于奔命。这种压迫和剥削的关系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此外,诗人还通过描绘捕蝗的过程,表达了对封建社会中官僚腐败的痛恨。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而驱使农民捕蝗,却不顾他们的生死和劳动成果的破坏。这种不公不义的现象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最后,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饥饿和无奈,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他们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捕蝗,但即使捕到蝗虫也无法换取足够的粟米来填饱肚子。这种饥饿和无奈的生活状态在诗中得到了深刻的揭示。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揭示,表达了诗人对封建社会中农民疾苦的同情和对社会现实的愤慨。它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和艺术性的诗歌作品。
诗词关键字: 篝火 农夫 不见
相关诗词
  • 1
    [明]
    蝗螽虽微物,为患良不细。
    其生实蕃滋,殄灭端匪易。
    方秋禾黍成,芃芃各生遂。
    所欣岁将登,奄忽蝗已至。
    害苗及根节,而况叶与穗。
    伤哉陇亩植,民命之所系。
    一旦尽于斯,何以卒年岁。
    上帝仁下民,讵非人所致。
    修省弗敢怠,民患可坐视?
    去螟古有诗,捕蝗亦有使。
    除患与养患,昔人论已备。
    拯民于水火,勖哉勿玩愒。
  • 2
    [宋]
    捕蝗之术世所非,欲究此语兴於谁。
    或云丰凶岁有数,天孽未可人力支。
    或言蝗多不易捕,驱民入野践其畦。
    因之奸吏恣贪扰,户到头歛无一遗。
    蝗灾食苗民自苦,吏虐民苗皆被之。
    吾嗟此语祗知一,不究其本论其皮。
    驱虽不尽胜养患,昔人固已决不疑。
    秉蟊投火况旧法,古之去恶犹如斯。
    既多而捕诚未易,其失安在常由迟。
    诜诜最说子孙众,为腹所孕多昆蚳。
    始生朝亩暮已顷,化一为百无根涯。
    口含锋刃疾风雨,毒肠不满疑常饥。
    高原下湿不知数,进退整若随金鼙
  • 3
    [唐]
    捕蝗捕蝗谁家子,天热日长饥欲死。
    兴元兵后伤阴阳,和气蛊蠹化为蝗。
    始自两河及三辅,荐食如蚕飞似雨。
    雨飞蚕食千里间,不见青苗空赤土。
    河南长吏言忧农,课人昼夜捕蝗虫。
    是时粟斗钱三百,蝗虫之价与粟同。
    捕蝗捕蝗竟何利,徒使饥人重劳费。
    一虫虽死百虫来,岂将人力定天灾。
    我闻古之良吏有善政,以政驱蝗蝗出境。
    又闻贞观之初道欲昌,文皇仰天吞一蝗。
    一人有庆兆民赖,是岁虽蝗不为害。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