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垂虹亭》
长桥千步截江洄,虹影随波彩翠开。 谁与上皇传信息,定从此路入蓬莱。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充满想象力和诗意的诗歌,通过对长桥、江水、虹影等自然元素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神秘、美丽的蓬莱仙境的向往之情。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长桥千步截江洄”,以雄伟的气魄描绘了长桥的壮观景象,桥长千步,横跨江洄,显得气势磅礴。这里诗人运用了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长桥的雄伟气势,也为整首诗奠定了豪迈的基调。
次句“虹影随波彩翠开”,则以柔美的笔触描绘了江水中的虹影,波光粼粼,彩翠荡漾。这里的虹影和波光相映成趣,形成了一幅美丽的水墨画卷。诗人运用生动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和神秘。
最后两句“谁与上皇传信息,定从此路入蓬莱”,则表达了诗人对蓬莱仙境的向往之情。诗人通过疑问的方式,抒发了对神秘仙境的好奇和向往,同时也暗示了长桥是通往蓬莱仙境的必经之路。这里的蓬莱仙境,既是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对自然神秘的赞美。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绘和丰富的想象,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神秘仙境的向往。诗歌结构紧凑,意境深远,语言优美,是一首具有浓郁诗意的佳作。
|
创作背景
《垂虹亭》是宋朝诗人王毖所作的一首诗。垂虹亭位于江苏吴江县,是一座古老的园林建筑,因其独特的景色和历史文化背景而著名。这首诗描绘了垂虹亭周围的美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感受。
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考虑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和个人经历等因素。王毖生活在宋朝,这个时期的诗歌创作注重表现个人的情感和思想,同时也受到自然景色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因此,可以推测《垂虹亭》的创作背景可能与作者对自然景色的感受、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以及对人生的反思有关。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到诗词类网站查询。
相关诗词
-
平原落日马萧萧,剩有山僧赋《大招》。
最是令人凄绝处,垂虹亭外柳波桥。
-
明月浸瑶碧,河汉水交流。
偏来照我,知我白发不胜愁。
客里山中三载,枕上人间一梦,曾忆到瀛洲。
矫首蓬壶路,两腋已飕飕。
记扁舟,浮震泽,趁中秋。
垂虹亭上,与客千里快凝眸。
看剑引杯狂醉,饮水曲肱高卧,鹏鷃已同游。
起舞三人耳,横笛唤沙鸥。
-
断云一叶洞庭帆,玉破鲈鱼金破柑。
好作新诗寄桑苎,垂虹秋色满东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