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庭芳·柳与堤回》
柳与堤回,桥随波转,望中如在蓬莱。 水禽高下,烟雾敛还开。 认是仙翁住处,都不见、一点尘埃。 壶天晚,清寒带雪,光景自徘徊。 高才。 廊庙手,当年平步,直到尧阶。 况今朝调鼎,尤待盐梅。 只恐身闲不久,难留恋、花月楼台。 看新岁,春风且送,五马过江来。 |
作品赏析
|
这首词上阕描写西湖美景。开头三句“柳与堤回,桥随波转,望中如在蓬莱”,总写西湖美景。作者抓住“柳”、“堤”、“桥”、“波”等景物特征,用回旋、转折、流转等动词加以连接,构成一个流动的画面。用“蓬莱”作比,传出西湖的神韵,颇有迷离恍惚之感。“水禽高下”二句写湖面禽鸟和湖雾的变化,一动一静,更使画面富有生气和诗意。“认是”三句写作者由此展开想象,以为这里就是仙翁的住处,一点尘埃都没有,一片澄明清澈。
下阕颂扬友人高才,并预祝他将来能像调鼎烹盐梅的贤相一样,为国家和人民作出贡献。“廊庙手”三句写友人才能出众,当年平步青云,直至登上宰相的高位。“况今朝调鼎”二句进一步点明友人的高超才能,说他如今正等待着担任宰相的重要职务,为国家作出贡献。“只恐”二句表示担忧,担心友人一旦身居高位,就不能再留恋花前月下的悠闲生活。“看新岁”三句预祝友人在新的一年里春风得意,能够顺利地过江赴任,为国家和人民作出更大的贡献。
整首词意境开阔,想象丰富,通过对西湖美景的描绘和对友人高才的颂扬,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感受。同时,通过对友人的祝愿,也表现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注。
|
创作背景
《满庭芳·柳与堤回》是宋代文人沈蔚创作的一首词。对于这首词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确切的史料记载。然而,我们可以通过分析词的内容、风格和时代背景,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首先,从词的内容来看,它描绘了一个春天湖畔的景象,充满了生机和美丽。词中提到了垂柳、堤岸、繁花、莺鸟等元素,展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这可能暗示着词人在春天游览湖畔时,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魅力,因此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其次,从时代背景来看,沈蔚生活在宋代,这是一个文化繁荣、词风盛行的时代。当时的文人雅士常常通过填词来表达自己的情感、思想和生活哲理。因此,沈蔚可能也受到时代风气的影响,通过创作词来抒发自己的感情和体悟。
综上所述,虽然无法确定《满庭芳·柳与堤回》的具体创作背景,但我们可以推测词人可能受到了春天湖畔美景的启发,以及时代风气的影响,从而创作了这首词。
相关诗词
-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也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湘帘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
锦帐重重卷暮霞,屏风曲曲斗红牙,恨人何事苦离家。
枕上梦魂飞不去,觉来红日又西斜,满庭芳草衬残花。
-
红蓼花繁,黄芦叶乱,夜深玉露初零。
霁天空阔,云淡梦江清。
独棹孤蓬小艇,悠悠过、烟渚沙汀。
金钩细,丝纶慢卷,牵动一潭星。
时时,横短笛,清风皓月,相与忘形。
任人笑生涯,泛梗飘萍。
饮罢不妨醉卧,尘劳事、有耳谁听。
江风静,日高未起,枕上酒微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