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 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春人去种桃。 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 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 |
| 首先,从整体上看,这首诗给人一种隐逸、超脱世俗的感觉,同时也透露出诗人的一些苦闷和无奈。 首联“文脊山中姓已逃,江城争美少微高”,通过“逃”字,表现出诗人对于世俗纷扰的厌倦和逃避,而“江城争美”则又表现出诗人对于自然美景的向往和赞美。这一联中,诗人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山中的隐逸生活和江城的繁华景象进行对比,进一步突出了诗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 颔联“应知司马来窥鼎,便学春人去种桃”,通过运用历史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于政治斗争的厌倦和反感。“司马来窥鼎”暗示着朝廷中的权力斗争,“春人去种桃”则表现了诗人选择远离政治纷扰,归隐山林。 颈联“海上音书断鸿雁,洞中吟啸伴猿猱”,通过描绘海上音信断绝,山中吟啸与猿猴为伴的景象,进一步表现了诗人隐逸生活的孤独和苦闷。 尾联“鹿裘谁识先生志,却把虚词倚伏滔”,通过“鹿裘”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的隐逸身份,“谁识先生志”则表达了诗人的苦闷和无奈,而“把虚词倚伏滔”则进一步表现了诗人在隐逸生活中寻找精神寄托的状态。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隐逸情怀和苦闷无奈的心情,给人以深刻的感受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