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渔父词/渔父》

讲虎天华随玉麈。
波心月在那能取。
旁舍老僧偷指注。
回头觑。
虚空特地能言语。
归对学徒重自诉。
从前见解都欺汝。
隔岸有山横暮雨。
翻然去。
千岩万壑无寻处。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性和意象性的诗歌。首先,从整体上看,诗人似乎在通过描绘一个场景,表达一种对真理、知识或智慧的追求,以及追求过程中的困惑、挫折和顿悟。 首句“虎天华随玉麈”,这里可能借用了一些具有象征性的意象,比如“虎”可能象征着困难或挑战,“天华”可能象征着美好的事物或者高尚的追求,“玉麈”则可能象征着智慧或者指引。诗人似乎在表达,在追求智慧或者真理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有正确的指引,就能够克服这些困难。 “波心月在那能取”,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困境,即真理或智慧如同波心的月亮,看似近在咫尺,但实际上难以触及。 “旁舍老僧偷指注,回头觑,虚空特地能言语。”这里的老僧可能象征着智者或者导师,他偷偷地给出了指引(偷指注),让人回头看待问题,发现真理或者智慧其实就在虚空之中,无处不在,无言而喻。 “归对学徒重自诉,从前见解都欺汝。”诗人回到学徒身边,告诉他们自己之前的理解都是错误的(欺汝)。 “隔岸有山横暮雨,翻然去,千岩万壑无寻处。”这里可能表达了诗人在得到新的示后,看待问题的视角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仿佛翻然醒悟,之前的困惑和疑虑都烟消云散,就像隔岸的山和暮雨都瞬间消失,寻不到踪迹。 总的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追求真理或智慧的过程中,经历了困惑、挫折、顿悟和醒悟的心路历程,展现了人类认知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创作背景
惠洪的《渔父词/渔父》的创作背景与屈原的《渔父》有一定的联系。屈原的《渔父》描述了屈原与一位渔父的对话,渔父形象被塑造为一位隐居江湖、逍遥自在的智者,与屈原的忠诚忧国形成对比。惠洪的《渔父词/渔父》则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了渔父的形象,表达了对自由、亲近自然的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寄寓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批判。 惠洪本人是一位僧侣和诗人,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独到见解和深切体悟。在《渔父词/渔父》中,他借渔父之口,表达了自己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静自在生活的向往,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亲近自然的境界。
诗词关键字: 自诉 学徒 见解
相关诗词
  • 1
    [先秦]
    屈原既放,游於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是以见放!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於物,而能与世推移。
    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
    众人皆醉,何不餔其糟而歠其酾?
    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
    ”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
    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宁赴湘流,葬於江鱼之腹中。
    安能以皓皓之白,
  • 2
    [唐]
    猿愁鱼踊水翻波,自古流传是汨罗。
    蘋藻满盘无处奠,空闻渔父扣舷歌。
  • 3
    [魏晋]
    朝阳不再盛,白日忽西幽。
    去此若俯仰,如何似九秋。
    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
    齐景升丘山,涕泗纷交流。
    孔圣临长川,惜逝忽若浮。
    去者余不及,来者吾不留。
    愿登太华山,上与松子游。
    渔父知世患,乘流泛轻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