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次龙吟寺壁间韵》

解鞍游古寺,夕照满疎林。
雨过山如画,风生竹解吟。
龙眠秋水静,豹隐暮云深。
唤醒游仙梦,数声何处碪。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游人在日落时分游览古寺的景象,通过生动的自然描绘和细腻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宁静、深沉的氛围。 首联“解鞍游古寺,夕照满疎林。”通过“解鞍”与“游古寺”两个动作,展现了游人悠然的心态。“夕照满疎林”则描绘了日落时分的树林景象,既有夕阳的余晖洒在树林之间的疏落之处,又有树林深处的幽暗,形成了明暗对比,展现了黄昏时的宁静与壮美。 颔联“雨过山如画,风生竹解吟。”通过“雨过山如画”描绘了雨后的山景如画一般美丽,又通过“风生竹解吟”表达了风吹过竹林的声音像诗歌一样动听。这两句对仗工整,意境优美,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的赞美之情。 颈联“龙眠秋水静,豹隐暮云深。”龙眠于秋水之上,静谧安详,豹隐于暮云深处,神秘莫测。这两句通过对动物的描绘,进一步渲染了宁静、深沉的氛围。 尾联“唤醒游仙梦,数声何处碪。”游仙梦被唤醒,远处传来的几声碪响打破了寂静。这里的“唤醒”与“数声何处碪”形成了对比,既表达了作者对宁静被打破的遗憾,也展现了现实的喧闹与诗意的宁静之间的冲突。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展现了游人在游览古寺的过程中的心境变化,营造出一种宁静、深沉的氛围。同时,诗中的对仗工整,意象生动,展现了作者高超的诗歌技巧。
创作背景
**《次龙吟寺壁间韵》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的仕途经历、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有关**。赵汝育在宋理宗宝祐四年(1256年)中进士,后被朝廷任命为温州通判。然而,他并未赴任,而是选择回到了家乡。这首诗就是他在回家途中,经过龙吟寺时,根据寺壁上的诗韵所作。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仕途的淡漠,以及对家乡的深深眷恋,同时也流露出他对归隐山林、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诗词关键字: 游仙 暮云 古寺
相关诗词
  • 1
    [唐]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 2
    [明]
    鸡鸣风雨潇潇,侧身天地无刘表。
    啼鹃迸泪,落花飘恨,断魂飞绕。
    月暗云霄,星沈烟水,角声清袅。
    问登楼王粲,镜中白发,今宵又添多少。
    极目乡关何处,渺青山髻螺低小。
    几回好梦,随风归去,被渠遮了。
    宝瑟弦僵,玉笙指冷,冥鸿天杪。
    但侵阶莎草,满庭绿树,不知昏晓。
  • 3
    [现代]
    百尺楼船海气寒,凭阑人病怯衣单。
    远游空负求医意,归死人嗟行路难。
    蚕食光阴春黯澹,龙吟风雨夜迷漫。
    人生终古长无谓,干尽瀛波泪未干。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