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题常乐寺五云台》

虚空本无云,一气谁所主。
云空两无碍,起灭自散聚。
吾闻心归源,空殒亦无所。
应知不空者,物感自如雨。
君看贤首师,自视木与土。
与云亦奚期,况问色有五。
云何坐说法,瑞应乃如许。
休疑诸天集,未必众龙吐。
云空法如是,我说无说故。
堂中嫡孙在,客至当问取。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种超脱世俗、追寻内心本源的精神境界。首句“虚空本无云,一气谁所主”表达了宇宙初始、无形无相的状态,展现出一种哲理性的思考。接着,“云空两无碍,起灭自散聚”则表现了云与空相互无碍、自然聚散的景象,形象生动地揭示了事物的无常与变化。 “吾闻心归源,空殒亦无所”一句,传达了作者追求心灵归一、归于本源的理念,同时体现出对世俗纷扰的超脱。而“应知不空者,物感自如雨”则进一步强调了世间万物皆由心生,心如虚空,能包容万物。 诗中的“贤首师”可能是指一位高僧或智者,他视木与土皆无差别,与云也没有期约,更不用说色有五种了。这种境界体现了对事物平等无差别的态度,彰显了高僧的智慧与超脱。 “云何坐说法,瑞应乃如许”一句,表达了高僧讲经说法的场景,以及祥瑞感应的现象。此处的描述充满了神秘色彩,展现了作者对高僧的敬仰与赞美。 “休疑诸天集,未必众龙吐”进一步渲染了神秘的气氛,表达了各种神奇的现象未必是诸天集会或众龙吐水的结果,而是源于高僧的智慧和法力。 最后,“云空法如是,我说无说故”一句,总结全诗,强调了佛法如虚空般无边无际,无法用言语表达。而“堂中嫡孙在,客至当问取”则表现了作者谦虚的态度,引导读者向堂中的嫡孙询问佛法真谛。 整首诗意境深远,充满了哲理性与神秘色彩,展现了作者对佛法、自然与宇宙的深刻理解与体悟。
创作背景
《题常乐寺五云台》是宋朝诗人姚舜陟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五云台这个地方有着密切的关系。五云台可能是一个寺庙或是一个景观,给诗人带来了深刻的感受,从而激发了他创作的灵感。同时,诗人姚舜陟在宋朝时期,社会动荡,他通过这首诗也可能表达了对世事无常、人生苦短的感慨,以及对清静、逍遥自在生活的向往。 以上内容仅为网络搜索结果,具体创作背景可能因史料不足而无从考证。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您查阅相关的文献或向专业人士请教。
诗词关键字: 嫡孙 自视 如许
相关诗词
  • 1
    [唐]
    弱龄慕奇调,无事不兼修。
    望气登重阁,占星上小楼。
    明经思待诏,学剑觅封侯。
    弃繻频北上,怀刺几西游。
    中年逢丧乱,非复昔追求。
    失路青门隐,藏名白社游。
    风云私所爱,屠博暗为俦。
    解纷曾霸越,释难颇存周。
    晚岁聊长想,生涯太若浮。
    归来南亩上,更坐北溪头。
    古岸多盘石,春泉足细流。
    东隅诚已谢,西景惧难收。
    无谓退耕近,伏念已经秋。
    庚桑逢处跪,陶潜见人羞。
    三晨宁举火,五月镇披裘。
    自有居常乐,谁知身世忧。
  • 2
    [宋]
    见闻获安隐,莫不信向心。
    是故我归依,愿普如世尊。
    甚深净戒聚,功德难思议。
    受者获安隐,福慧日夜生。
    诸佛常护念,万地渐满盈。
    六度四等意,普度诸群盲。
    手足初莫犯,节言慎所行。
    常乐在定意,是真优婆塞。
    质直离谄曲,常与贤圣俱。
    爱众犹养己,是名真苦萨。
  • 3
    [宋]
    三界无别法,一切唯心造。
    是故于日夜,当自勤观心。
    心欲起诸恶,速灭如救然。
    心欲起诸善,爱护如珍宝。
    行恶虽少顷,未来受苦长。
    为善向菩提,永证常乐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