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榴皮题壁韵》
万里间关辞蜀道,六年前后到西馀。 虽无泰华寄来树,且读人间未见书。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长途跋涉离开蜀地,前后六年时间才到达西馀的情景。虽然没有像泰华山上那样的大树可以寄托情怀,但诗人依然可以在阅读中寻找到人间的智慧与美好。整首诗充满了诗人对旅途艰辛的描述,同时也表达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和对人生的积极态度。
首句“万里间关辞蜀道”中,“万里”强调了诗人远离故乡,“间关”则表现了路途的艰险。而“辞蜀道”意味着诗人离开了自己的故乡蜀地,开始了漫长的旅程。这一句通过对地理空间和时间跨度的描述,展现了诗人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次句“六年前后到西馀”中,“六年”说明了诗人旅途的时间之长,“前后”则表现出他对到达目的地的期待与焦虑。而“到西馀”则意味着诗人最终到达了目的地。这一句通过对时间的刻画,展现了诗人坚韧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
末两句“虽无泰华寄来树,且读人间未见书”,则表现了诗人在旅途中虽然缺乏物质上的寄托,但他通过阅读书籍,寻找到了精神上的满足。这两句诗强调了知识的重要性,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诗通过描绘诗人的旅途经历,展现了他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同时也强调了知识对人生的积极作用。
|
创作背景
**冯开元的《和榴皮题壁韵》的创作背景与苏轼的贬谪经历有关**。苏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到黄州,他的心中充满了忿懑和痛苦。然而,他并没有被这些痛苦所压倒,而是表现出一种超然的旷达态度,寻找生活中的美和人生的哲理。他在黄州的临皋亭居住,并在附近开垦荒地,自号东坡居士。这些经历成为了冯开元《和榴皮题壁韵》一诗的创作背景。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查阅相关的书籍获取更多信息。
相关诗词
-
回仙吸露餐霞者,却胜人间烟火馀。
二十八言留壁上,不须青鸟为传书。
-
芒鞋记踏青犹软,野径萦纡雪尚余。
走笔锓珉增愧色,可无挽谷一篇书。
-
惟知自己贫无谄,不羡他人富有馀。
白酒会能延羽客,清名赢得著仙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