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吾有西山桐,栽之未盈握。 所得从野人,移来自乔岳。 节凝叶尚秘,根疏土自剥。 匪为待篱鷃,庸将栖鸑鷟。 异日成茂林,论材谁见擢。 巨则为栋梁,微亦任楹桷。 仍堪雅琴器,奏之反淳朴。 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斲。  | 
| 这首诗描绘了一棵西山桐树,从栽种到成材的过程,表现出诗人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思考。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首句“吾有西山桐,栽之未盈握。”描绘了诗人栽种桐树时,树苗尚小,不足一握。这里也暗含了人才培养需从幼小时开始的寓意。 “所得从野人,移来自乔岳。”这两句表明了桐树的来源,从山野之中移植而来。同时,也寓意着人才需要从广泛的社会中发掘。 “节凝叶尚秘,根疏土自剥。”这两句描述了桐树的生长状态,节节紧凑,叶子尚未展开,根系疏落,土壤自然剥落。这里寓意着人才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经历各种磨砺和挑战。 “匪为待篱鷃,庸将栖鸑鷟。”这两句表明了桐树的志向,不仅是为了容纳普通的鸟类,更是为了吸引高贵的凤凰。这里寓意着人才培养的目标应该是高远的,不仅是为了满足一般的需求,更是为了培养出杰出的人才。 “异日成茂林,论材谁见擢。”这两句展望了桐树未来的成材之景,也提出了人才选拔的问题。成材后的桐树,谁能看到并选拔出来呢?这里寓意着人才培养和选拔需要有眼光和智慧。 “巨则为栋梁,微亦任楹桷。”这两句表明了桐树的用途,可以作为栋梁之材,也可以作为楹桷之用。这里寓意着人才应该根据其能力和特点进行合理的使用。 “仍堪雅琴器,奏之反淳朴。”这两句描绘了桐树制成的琴器弹奏出的淳朴之音。这里寓意着人才的内在品质应该得到充分的发掘和展现。 “大匠如顾怜,委躯愿雕斲。”这两句表达了诗人希望有大匠能够看到并雕琢这块木材的心愿。这里寓意着人才需要得到适当的引导和培养,才能发挥出最大的潜力。 整首诗以桐树为喻,通过对桐树的栽种、成材、使用等方面的描述,表达了诗人对人才培养和选拔的关注和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