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窝(师子林十二咏)》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充满禅意的诗。诗中的语言简洁明了,通过生动的意象和深厚的内涵,展现了一个寂静、宁谧的僧侣世界。现在我们来一一分析这首诗。
首句“菁茅葺成宇”,这里用“菁茅”修饰“宇”,给人一种朴素、自然的感觉,仿佛这个“宇”是与世无争、清净无尘的。“葺”字表明这个“宇”是精心修建的,虽然材料朴素,但是充满了僧人的心血和智慧。
第二句“白云拥为户”,用“白云”形容“户”,形成了非常生动且富有想象力的画面,让人感觉这个“户”是通向无尽的天空,寓意着僧人的心境空旷无边,超越世俗。
第三句“是中有定僧”,这里的“定僧”二字,给人一种沉稳、内敛的感觉,展现了僧人的禅定和内心的宁静。
最后一句“默坐自朝暮”,这里的“默坐”二字形象地展现了僧人的修行方式,而“自朝暮”则传达出时间的流转,朝朝暮暮,岁月无声,僧人在静默中感悟生命,体验世界的变幻。
整首诗通过描绘一个僧侣的修行生活,表现了诗人对寂静、超脱世俗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僧侣坚韧、内敛的精神风貌。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意象生动,内涵深厚,使人读后感觉心旷神怡,仿佛置身于那个清幽、宁静的世界中。
|
创作背景
《禅窝(师子林十二咏)》这组诗的创作背景与师子林和明代的文化环境密切相关。师子林是苏州名园之一,为元代高僧天如禅师惟则所建,园因其师中峰和尚所得狻猊(狮子)而名。陶琛的《禅窝(师子林十二咏)》以诗意的笔触描绘了师子林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他对佛教禅理的领悟。
明代是中国文学繁荣的时期,诗歌创作极为丰富。陶琛作为明代的文人,受到了时代文化氛围的影响,对佛教文化和园林艺术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欣赏。他的《禅窝(师子林十二咏)》既是对师子林美景的描绘,也是他对佛教禅理的体悟和表达。
综上所述,《禅窝(师子林十二咏)》的创作背景与师子林、明代的文化环境以及陶琛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审美取向密切相关。
相关诗词
-
向来痴,从此醉。
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
剧饮千杯男儿事。
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
昔时因,今日意。
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虽千万人吾往矣。
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
三十年前此地游,禅房草榻暂淹留。
湿云侵岫晴疑雨,深谷藏风夏已秋。
自惜鸿泥成往迹,重携蜡屐豁新眸。
山灵见我应相识,青瘦形容似旧不?
-
子林苗裔。
谈论清高超众异。
夙骨灵肌。
半貌堂堂出世奇。
身崇三教。
敬释尊儒行大道。
暗养仙胎。
行看白莲火里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