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沟》
置俎均牢彘,峨冠信沐猴。 方矜几上肉,已随幄中筹。 海岳归三尺,衣冠閟一丘。 路人犹指似,山下是鸿沟。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豪华宴会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权贵奢侈生活的讽刺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首联“置俎均牢彘,峨冠信沐猴。”描绘了宴会上的奢华盛宴,肉类美食摆放整齐,贵宾们穿着峨冠博带,却行为不端,如同猴子一般。这一联通过描绘宴会的豪华场面和贵宾的形象,展现了权贵们的奢靡生活。
颔联“方矜几上肉,已随幄中筹。”进一步描绘了宴会上的情景,人们正在炫耀着桌上的美食,但转眼间却已经随着帷幕的落下而结束。这一联表达了人生无常,荣华富贵转瞬即逝的意思。
颈联“海岳归三尺,衣冠閟一丘。”则运用了夸张的手法,将贵宾的形象与海岳相比,强调了他们的高傲和自大。同时,也暗示了人生的短暂和无常,最终的归宿只是一座坟墓。
尾联“路人犹指似,山下是鸿沟。”则通过路人的指点和山下鸿沟的意象,进一步强调了人生的无常和短暂,以及权贵们的虚荣和浮夸。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豪华宴会的描绘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达了诗人对权贵奢侈生活的讽刺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
创作背景
《鸿沟》这首诗是宋朝诗人苏敖创作的,其创作背景与战国时期的历史事件有关。鸿沟是中国古代最早沟通黄河和淮河的人工运河,位于古代荥阳成皋一带。在战国末期,楚汉相争时期,鸿沟成为楚河汉界的代称,以其为界,分隔天下。
据历史记载,公元前203年(高祖四年),楚汉相争进入了最激烈的阶段,刘邦和项羽在荥阳、成皋一带相持不下,楚汉双方在此展开了历时两年多的拉锯战,你争我夺,反复易手,双方均遭受了惨重的损失。
公元前202年(高祖五年)十月下旬,汉军追至固陵,围住了项羽。项羽向刘邦提出了“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的要求,即鸿沟和议。
苏敖的《鸿沟》诗,就是以这段历史为背景,通过诗歌的形式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感慨和思考。
相关诗词
-
岂欲珠崖弃,其如城下盟。
帆樯通万国,壁垒遏三城。
虎穴人雄据,鸿沟界末明。
传闻哀痛诏,犹洒泪纵横。
-
虎倦龙疲白刃秋,两分天下指鸿沟。
项王不觉英雄挫,欲向彭门醉玉楼。
-
近见东郊出土牛,烧灯已过又旬休。
酸风鳞面慵开眼,细雨毛空怯上楼。
百岁光阴真蚁穴,一年寒燠未鸿沟。
偷闲文字聊遮眼,勋业悠悠且掉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