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
光明台畔旧曾逢,何自飞来碧海东。 未问眼根齐等级,要先心地证圆通。 八还究竟千光合。 四面回旋一视同。 坐想玉霄风月夕,超然清对一诗翁。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富含哲理的诗,给人以深刻的思考。整首诗在表达一种超然物外,寻求内心圆通,达到心境清明的境界。
首联“光明台畔旧曾逢,何自飞来碧海东。”,诗人以“光明台”与“碧海东”形容遇到某种境界或人的瞬间,有种似曾相识又突然豁然开朗的感觉。
颔联“未问眼根齐等级,要先心地证圆通。”,这里诗人强调,不必过分拘泥于肉眼所见的表面现象,而应该更加专注于内心的修行,追求心地的圆通。这是一种对生活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的人生哲理。
颈联“八还究竟千光合,四面回旋一视同。”,这里诗人进一步阐述了他对宇宙人生的理解,万物归一,四面八方最终归于一体,体现了诗人宏大的宇宙观。
尾联“坐想玉霄风月夕,超然清对一诗翁。”,诗人通过“坐想”表达了他的理想状态,那就是在超然物外的心境中,清静面对一切,就像一位诗翁在玉霄之上,欣赏风月。
整首诗意境深远,哲理深刻,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比喻,展示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理解,同时也体现了他超然物外,追求内心圆通的精神境界。
|
创作背景
《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是宋朝诗人桑世昌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所处的时代、环境及其个人经历有关。首先,从诗题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在夜晚面对巾山上的塔灯时所作。巾山位于中国浙江省台州市,是一个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地方。塔灯则可能指的是塔上的灯火,也许是当地的一种风景或习俗。
其次,诗中提到的史君李孟达和寺簿,可能是当时的地方官员或文人雅士。他们可能与诗人有交往或共同参与了一些文化活动,因此诗人在创作时将他们写入诗中。
此外,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诗歌作为当时文人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载体,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推崇。桑世昌作为宋代的诗人,可能受到了当时文化氛围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自己对自然、人生和社会的感悟。
综上所述,《夜对巾山塔灯呈史君李孟达寺簿》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诗人的社交圈以及宋代的文化氛围有关。具体的创作背景还需要结合诗人的生平、作品和时代背景进行更深入的研究。
相关诗词
-
删后无诗亦可忧,人言赋者古诗流。
欲闻正始今安在,须向行秦以上求。
玄酒大羹存至味,子虚亡是谩相酬。
万人丛里谁人晓,独有夫君暗点头。
-
旧交多已谢明时,孟达奇才最所思。
晚岁立朝虽小试,平生苦学竟谁知!
尊前一笑终无日,地下相从却有期。
恸绝寝门霜日暮,短篇聊为写余悲。
-
古梅巨石瞰清池,觞咏曾陪老启期。
别我遂成千古恨,传家空有一编诗。
使君尚尔悲陈迹,处士惜非同此时。
若使南楼与清赏,胡床应奉庾元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