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初一夜月诗》

气朔盈虚又一初,嫦娥应事半分无。
都于无处分明有,恰似先天太极图。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宁静而又神秘的月夜景象,借用嫦娥的传说来引发读者对宇宙和生命的深思。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 首句“气朔盈虚又一初”,既是对月亮运行周期的描述,又似乎寓言着生命的起伏波折,以及世间万物盈虚消长的规律。 次句“嫦娥应事半分无”,提到了嫦娥,引用了中国传统神话中的嫦娥奔月的故事。这里的“半分无”用来形容月中的景象,给人一种若隐若现、虚无缥缈的感觉。 第三句“都于无处分明有”,此处诗人似乎在表达一种哲学思考,即有形生于无形,有生于无,进一步强调了万物生成变化的规律。 结句“恰似先天太极图”,诗人用太极图来做比喻,既描绘了月球的形态,又寓言着宇宙的奥秘和生命的本源。太极图是中国哲学中的重要符号,象征着宇宙的起源和变化,诗人的比喻深意无穷。 整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象,既描绘了美丽的月夜景色,又表达了诗人对生命和宇宙的深刻思考。
创作背景
《初一夜月诗》是宋朝诗人苏福的一首佳作。诗歌的创作背景往往与诗人的生活经历、社会环境以及内心情感密切相关。对于《初一夜月诗》的创作背景,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自然景观的启发:诗人可能在某个月的初一夜晚,仰望天空,被那轮明月初升的美景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冲动。 2. 内心情感的流露:诗人或许在那一刻有所感悟,或是思念远方之人,或是感慨时光流转,这些情感与月夜相结合,形成了诗歌的基调。 3. 社会背景的映射:宋朝时期,文人雅士常常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自然、生活和社会的感慨。月夜作为古典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常被用来抒发各种情感。 综上所述,《初一夜月诗》的创作背景可能是诗人被月夜美景所吸引,结合自身的情感和社会背景,产生了这首诗歌。要了解更确切的创作背景,还需深入研究诗人苏福的生平和诗歌风格,以及可能涉及的历史背景。
上一首
《句》
诗词关键字: 太极图 恰似 嫦娥
相关诗词
  • 1
    [宋]
    六月初一,烧空赤日。
    十字街头,雪深一尺。
    扫除不暇,回避不及。
    冻得东村廖胡子,半夜著鞋水上立。
  • 2
    [唐]
    春初一卧到秋深,不见红芳与绿阴。
    窗下展书难久读,池边扶杖欲闲吟。
    藕穿平地生荷叶,笋过东家作竹林。
    在舍浑如远乡客,诗僧酒伴镇相寻。
  • 3
    [清]
    龙虎新军旧羽林,八公草木气森森。
    楼船荡日三江涌,石马嘶风九域阴。
    扫穴金陵还地肺,埋胡紫塞慰天心。
    长干女唱平辽曲,万户秋声息捣砧。
苏福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