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来兵饷瘠吾农,在遣仁侯作岁丰。 燕寝书清尘不到,螺江春满泽无穷。 诗陶幽雅熙熙俗,文续周书噩噩风。 别乘自怜无锸地,劝耕却得到山中。 |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仁爱侯努力改善农民的艰难生活,带来了丰收的年景。同时,通过描写清幽的书斋和春意盎然的螺江,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诗歌的风格陶雅熙熙,继承了周书的朴实风格。诗人自嘲没有锸地,但仍然鼓励农民努力耕种,表达了对勤劳耕作的赞美和尊重。整首诗充满了对仁爱、劳动和自然美的歌颂。 以下是对这首诗的具体赏析: 首联“年来兵饷瘠吾农,在遣仁侯作岁丰。”诗人描述了过去一年来农民的艰难生活,由于兵饷的重压使得他们生活困苦。然而,仁爱侯的到来却带来了丰收的希望,为农民的生活带来了改善。这里诗人对仁爱侯的善举给予了高度评价。 颔联“燕寝书清尘不到,螺江春满泽无穷。”诗人描绘了仁爱侯的书斋清静无尘,春意盎然。螺江波光粼粼,春意满溢,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感觉。这两句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展现了仁爱侯带来的美好变化。 颈联“诗陶幽雅熙熙俗,文续周书噩噩风。”诗人称赞仁爱侯的诗歌风格陶雅熙熙,给人一种宁静致远的感觉。他的文章继承了周书的朴实风格,表现出对古代文化传统的尊重。 尾联“别乘自怜无锸地,劝耕却得到山中。”诗人自嘲没有锸地,无法亲自参与耕种。然而,他仍然鼓励农民努力耕种,体现了对劳动的尊重和对大自然的敬畏。这里的“山中”一词也暗示了农民在山中耕种的艰辛。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仁爱侯善举的赞美,展现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同时,诗人对劳动和自然的敬畏也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