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相寺》
小桥横过一溪长,因访梅花到上方。 山到尽时逢怪石,楼于高处带斜阳。 殿经几劫壁多坏,碑刻前贤诗数章。 三百年前钟尚在,可怜阅遍几兴亡。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访古咏史的诗。诗人通过描写小桥、溪流、梅花、怪石、斜阳等景物,营造出一种幽静、古朴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描写寺庙的殿壁和碑刻,抒发了对历史的感慨,表达了对前人文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
在技巧上,诗人运用了细腻的描绘手法,如“小桥横过一溪长”,“楼于高处带斜阳”等,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景物的具体形态和氛围。同时,诗人也运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表达了内心的感受和思考。
在主题上,这首诗表达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和反思,以及对前人文化的敬仰和怀念之情。诗人通过对寺庙和碑刻的描写,展现了历史的沧桑和文化的传承,引发了对人类文明的思考和珍视。
综上所述,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考和优美意境的诗,值得读者细细品味和欣赏。
|
创作背景
邓德秀的《慈相寺》是一首描绘寺庙景象,蕴含历史沧桑感的诗。创作背景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寺庙的环境和景色:诗中的“小桥横过一溪长,因访梅花到上方”描绘了慈相寺所处的优美自然环境。这可能激发了邓德秀的创作灵感,使他想要通过诗歌来表达对这片景色的赞美和感叹。
2. 寺庙的历史和文化:慈相寺可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诗中的“殿经几劫壁多坏,碑刻前贤诗数章”等句,暗示了寺庙经历了许多变迁,保存了许多前人的诗词墨宝。邓德秀可能通过这些历史元素,来表达对文化传承和流转的思考。
3. 作者的情感和态度:邓德秀在诗中表达了对慈相寺自然景色和历史文化的欣赏和敬仰,同时也流露出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兴亡之感。这可能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和思考,也体现了他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热爱。
综上所述,邓德秀的《慈相寺》是在欣赏慈相寺优美景色和感受其历史文化底蕴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敬仰。
相关诗词
-
休将清净,却做寻常。
可凭秘密仙方。
书夜行持,决要万事俱忘。
奈何从前熟景,便时时、斗乱心肠。
常断制,似两家征战,各举刀枪。
剿尽尸虫猿马,处无为无作,无事之乡。
常应常清常静,常得嘉祥。
更凭真慈相助,行功成、得赴蓬庄。
乘云去,访重阳师父,师祖纯阳。
-
澜翻八十一年空,争讶前身是井龙。
心静已成无上智,学知今复有谁宗。
云生遗塔封慈相,雨溅冲泉杂定钟。
几字碑阴坡老笔,声声想得旧游从。
-
木异难侪众木淹,刻成慈相孔仁谦。
真珠璎珞鸳鸯殿,白玉屏风悲翠帘。
晴雨祷祈随感召,香灯炽盛极庄严。
镇山宝聚田庐黄广,灵贶弥彰一百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