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奉寄文丞相》

嗟哉此纲常,一朝已散失。
臣岂无贤良,君岂有惭德。
君臣义未明,大道致闭塞。
谁实笃忠贞,矢志不可屈。
先生真英豪,提戈呼叱咤。
一心收桑榆,戎行瞻黼黻。
间关五岭南,誓师存百粤。
有仍田一成,足以张征伐。
南阳戴真人,足以兴汉室。
天道岂无知,为此冠裳恻。
昨闻战城南,王师奋鈇钺。
万马似群羊,斗败鼓声竭。
百年养士恩,报之在朝夕。
多惭迟暮身,涕泪望乡国。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国家纲常散失,君臣之道不明,英雄豪杰奋起抵抗外敌,但最终战败的悲壮诗篇。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对英雄人物的敬仰,以及对自身无力挽回国家危局的悲痛。 首句“嗟哉此纲常,一朝已散失”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纲常散失的痛惜之情。接着,“臣岂无贤良,君岂有惭德”一句,指出君臣之道不明,大道闭塞,国家陷入了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先生真英豪,提戈呼叱咤”,一位英雄人物挺身而出,率领义军抵御外敌入侵。 然而,“间关五岭南,誓师存百粤”,战斗异常艰苦,虽然“南阳戴真人,足以兴汉室”,但最终“昨闻战城南,王师奋鈇钺。万马似群羊,斗败鼓声竭。”,英雄率领的军队战败了,国家陷入了更加深重的危机之中。 诗人感慨万分,“百年养士恩,报之在朝夕”,国家对士兵的养育之恩,士兵们用生命来报答。“多惭迟暮身,涕泪望乡国”,诗人深感自己年老力衰,无法为国家做出贡献,不禁涕泪纵横。 整首诗情感沉郁,格调悲壮,通过描绘一个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国家的兴衰,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担忧。
创作背景
《奉寄文丞相》是宋末元初诗人蔡郁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写了南宋丞相文天祥兵败被俘,被元人押解北上,途经伶仃洋时的事迹,描绘了文天祥的英勇就义,表达了诗人对文天祥的崇敬之情。 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是文天祥抗元失败被俘,押解北上,途经伶仃洋,诗人蔡郁听闻此事,深感文天祥的英勇和忠诚,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对文天祥的崇敬和怀念之情。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动荡、国家沦亡的背景下,人们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追忆。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诗歌鉴赏书籍或询问语文老师以获取更加全面和准确的信息。
诗词关键字: 桑榆 纲常 足以
相关诗词
  • 1
    [唐]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 2
    [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 3
    [宋]
    听着啼鹃泪满襟,国亡家破见忠臣。
    关河历落三生梦,风雪飘零万死身。
    丞相岂能堪狱吏,故侯安得作园人。
    神农虞夏吾谁适,回首西山继绝尘。
蔡郁的其他作品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