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胜因寺》
            
            
            
山行诘曲到禅林,台殿丹青岁月深。 薄晚春寒生几席,逼人空翠扑衣襟。 客尘冉冉凌清思,俗状纷纷费苦吟。 若得一丘容我老,便携藜杖事幽寻。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深山禅寺之行,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内心的深沉思索。
首联“山行诘曲到禅林,台殿丹青岁月深。”描述了曲折的山路和古老的禅寺,通过“诘曲”和“岁月深”表达了诗人对古老文化的敬仰和尊重。颔联“薄晚春寒生几席,逼人空翠扑衣襟。”则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深山禅寺的寂静和幽深,通过“薄晚”、“春寒”、“空翠”等词汇,让读者感受到深山古寺的清幽和宁静。
颈联“客尘冉冉凌清思,俗状纷纷费苦吟。”中,诗人通过“客尘”和“俗状”表达了尘世纷扰对清净思绪的影响,展现了他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净生活的向往。尾联“若得一丘容我老,便携藜杖事幽寻。”则是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在幽静的山林中安度晚年的心愿,通过“便携藜杖事幽寻”展现了他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热爱。
整首诗意境深远,通过对深山禅寺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宁静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展现了他的内心世界和人生观。
 | 
             
创作背景
  
 陈天麟的《胜因寺》诗,创作背景与胜因寺这个佛教圣地有关。胜因寺,又称“胜果寺”,位于江苏虞山北麓,是佛教禅宗临济宗的祖庭之一。陈天麟在游览胜因寺时,被其宁静祥和的氛围所感染,于是写下了这首诗。
此外,陈天麟生活在宋代,当时佛教在中国已经流传了很长时间,佛教文化对社会生活、文学艺术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他的诗歌创作也可能受到了佛教思想的影响。
综上所述,陈天麟的《胜因寺》是在游览佛教圣地胜因寺时,受到佛教文化感染而创作的。
            
			
            
        
            
                相关诗词
                
 
 -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磴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馆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濛濛。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 
           
                        
                        
                        
                            
                            
                           妙域三时殿,香岩七宝宫。
金绳先界道,玉柄即谈空。
喻筏知何极,传灯竟不穷。
弥天高义远,初地胜因通。
理诣归一处,心行不二中。
有无双惑遣,真俗两缘同。
摘叶疑焚翠,投花若散红。
网珠遥映日,檐铎近吟风。
定沼寒光素,禅枝暝色葱。
愿随方便力,长冀释尘笼。
                        
                         
                        
                                                    
                         
            
    
 
 - 
           
                        
                        
                        
                            
                            
                           曾传达士心中印,额有圆珠七尺身。
挂锡十年栖蜀水,浮杯今日渡漳滨。
一千龙象随高步,万里香华结胜因。
拟欲事师为弟子,不知将法付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