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幽室寒灯不假挑,虚空明月彻云霄。 要知日用常无间,烈焰光中发异苗。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哲理性和意境的诗。让我们逐步来赏析:
首句“幽室寒灯不假挑”描绘了一幅寂静、深沉的夜晚景象,其中“幽室”营造出一种内敛、静谧的氛围,“寒灯”则增添了几分清冷、孤独的色彩。这句诗给人一种在寂静的夜晚,独自面对内心的感受。
次句“虚空明月彻云霄”则将视角转向广阔的天空,描绘了明月在天空中熠熠生辉的景象。这里的“虚空”与“幽室”形成对比,展现出空间的广阔无垠,而“彻云霄”则形象地表现了明月的皎洁与光辉。
在颈联“要知日用常无间,烈焰光中发异苗”中,诗人通过“日用常无间”表达了时间的连续性和无尽性,进而借助“烈焰光中发异苗”这一形象,展现了在艰辛的环境中,生命仍然能够坚韧成长,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整首诗营造了一种静谧、深沉的氛围,通过幽室、寒灯、虚空、明月等意象,展现了时空的无穷与生命的坚韧。同时,诗人在字里行间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深刻体悟和对生命的敬畏之情。
在哲理上,这首诗表达了生命的坚韧与不屈,以及在困境中成长的可能性。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寂静的夜晚,面对内心的自我,去感悟生活的真谛和生命的价值。
|
创作背景
《偈》的创作背景与佛教传统和僧侣的生活有关。释法聪是一位宋代的僧侣,他的诗歌作品多数与佛教教义和思想相关。《偈》这种诗歌形式在佛教中常常用于表达教义、禅理或修行的体验。
在佛教传统中,《偈》通常是一种简洁、富有韵律的诗歌,用于传诵、咏唱或教学。它们通常以四句为一组,每句的字数相等或相近,具有一种独特的节奏和韵律。这些《偈》常常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哲理或修行的心得体会。
释法聪的《偈》可能是在修行过程中,根据自己的体验和对佛教教义的理解而创作的。它们可能是对禅宗公案的诠释,也可能是对修行过程中某个阶段的描述或体悟。
综上所述,释法聪的《偈》的创作背景与佛教传统和僧侣的修行生活密切相关,是他在修行过程中对佛教教义和禅理的体悟和表达。
相关诗词
-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
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
却怕灵均独醒。
-
阴极而阳生,力穷而位转。
苍龙退骨而骧,玄豹披雾而变。
要将三世佛髑髅,穿作数珠子一穿。
莫道明头暗头,真个日面月面。
直饶你斗满秤平,也输我卖贵买贱。
槃里明珠,不拨自转。
-
妙存湛湛不为无,真照灵灵不为有。
更向其间退步看,白云断处青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