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资福院平绿轩》
            
            
            
禅窗虚敞瞰西南,野色溪光接画檐。 云去碧天无间断,一眉依约见山尖。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非常优美且充满禅意的诗。整首诗描绘了一个禅寺的环境和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
首句“禅窗虚敞瞰西南”,作者通过“禅窗”二字,展现了寺庙中寂静、庄严的氛围。“虚敞”二字则表现了窗户的开阔,以此引出窗外的景色。而“瞰西南”则指明了视角的方向,为读者描绘出一个广阔的空间感。
次句“野色溪光接画檐”,作者进一步描绘了窗外的景色。“野色”二字表现了田野的自然景色,“溪光”则表现了溪水的波光粼粼。而“接画檐”三字则将田野、溪水与寺庙的画檐相连,形成了一幅和谐、自然的画卷。
末两句“云去碧天无间断,一眉依约见山尖”,作者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云去碧天无间断”描绘了天空的辽阔和晴朗,象征着禅心的清净和广阔。而“一眉依约见山尖”则通过“一眉”的比喻,描绘了远处的山尖,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整首诗通过描绘禅寺的环境和景色,展现了作者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和热爱。同时,通过运用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充满了禅意和哲理,给人以深深的启示和感悟。
 | 
             
创作背景
  
 《题资福院平绿轩》是明代诗人张掞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资福院这座寺庙以及平绿轩这个特定的景象有关。诗人通过描绘平绿轩的景色,表达了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以下是对这首诗创作背景的具体分析:
1. 寺庙背景:资福院是一座寺庙,诗人张掞在游览寺庙时,被平绿轩的景色所吸引,从而产生了创作的灵感。
2. 平绿轩景象:平绿轩可能是一个位于资福院内的景致,具有独特的自然美景。诗人通过观察和感受,将自己的情感体验融入诗中。
3. 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对自然景色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这可能与当时社会背景、个人经历以及对佛教思想的倾向有关。
综上所述,《题资福院平绿轩》的创作背景主要源于资福院平绿轩的特定景象,以及诗人对自然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相关诗词
                
 
 - 
           
                        
                        
                        
                            
                            
                           碧瓦丹棱转盼成,一亭聊复寄闲情。
人如水墨画中立,山向芜尽处山横。
舟入柳阴冲鹭去,檐依波面荫鱼行。
题诗每愧临流意,吟苦那知白发生。
                        
                         
                        
                                                    
                         
            
    
 
 - 
           
                        
                        
                        
                            
                            
                           院幽庵更小,嘉遁称名尊。
展榻殊无地,看山别有门。
潮来供菜圃,云过隔城村。
了毕如来藏,任他风动摇。
                        
                         
                        
                                                    
                         
            
    
 
 - 
           
                        
                        
                        
                            
                            
                           迳转得幽谷,云岩屹相向。
谽谺偃重檐,弯环依叠嶂。
缅想融结初,镌鑱自天匠。
了无斧凿迹,但觉盘根壮。
深可数千尺,广逾八九丈。
洞穴既窈窕,松门亦昭旷。
廓舍三千界,中列五百像。
巨楠面幢盖,翠蔓垂帷帐。
木灵不知名,境幽或难状。
我时驰征轺,奔走倦尘鞅。
获此一段奇,欣然惬微尚。
欲去兴未阑,行行重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