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常乐寺五云堂》
吾匠慕先哲,至理皆融通。 一法果有至,五云凝在空。 讲香侵棐几,夜月锁帘栊。 弋者何须预,冥冥出塞鸿。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表达了一种对先哲的敬仰和追求至理的信念。作者通过描绘五云凝聚、讲香侵润、夜月锁帘等意象,营造出一种庄重、雅致的氛围,表现出对先哲智慧和高尚品格的向往。同时,诗歌也暗示了追求真理的过程是艰辛而漫长的,需要像鸿雁一样不懈努力,才能最终达到目标。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
创作背景
《题常乐寺五云堂》是宋朝诗人韦谦的诗作,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目前没有直接的历史资料可供参考。然而,我们可以尝试通过分析诗题和诗歌内容,结合韦谦的生活时代和常乐寺的历史文化背景,来推测一些可能的创作背景。
首先,诗题中提到的常乐寺,是一个佛教寺庙,五云堂则是寺庙内的一个堂宇。佛教文化在宋代非常盛行,许多文人雅士都与佛教有着深厚的渊源,因此韦谦选择佛教寺庙作为诗歌的创作对象是很自然的事情。
其次,从诗歌内容来看,韦谦通过对五云堂的描绘,表达了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崇尚,同时也流露出对世俗纷扰的厌倦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这种情感表达与宋代文人雅士普遍具有的隐逸情怀和佛教信仰有关。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推测,《题常乐寺五云堂》是韦谦在常乐寺参观游览时,受到佛教文化和清静环境的感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表达而创作的诗歌。
相关诗词
-
且对东君痛饮,莫教华发空催。
琼瑰千字已盈怀。
消得津头一醉。
休唱阳关别去,只今凤诏归来。
五云两两望三台。
已觉精神聚会。
-
白石空销战骨,清泉不洗飞埃。
五云多处望蓬莱。
鞭石谁能过海。
一夕神游八表,众星光拱三台。
天公元不弃非才。
坐我金银世界。
-
五云深处蓬山杳。
寒轻雾重银蟾小。
枕上挹馀香。
春风归路长。
雁来书不到。
人静重门悄。
一阵落花风。
云山千万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