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中秋前一日诸生携酒见过对月同赋》

半生道路鬓双皤,又是中秋客里过。
别业可怜荒杜曲,羁怀最怕听商歌。
不知明月几时有,如此清风良夜何。
胜概无诗可收拾,九原唤起老东坡。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中秋之夜,身处异乡,感慨人生的半百之路,双鬓斑白。在这团圆之夜,诗人却是客居他乡,更增添了几分落寞和孤寂。 首联“半生道路鬓双皤,又是中秋客里过”,直接点明了诗人的处境,半生漂泊,双鬓斑白,又逢中秋之夜,却是在异乡度过。这种对比凸显了诗人的孤独与哀愁。 颔联“别业可怜荒杜曲,羁怀最怕听商歌”,别业荒芜,羁怀难抒,最怕听到商歌之声。这里的“商歌”暗含了秋天的萧瑟之意,与诗人的心境相得益彰。 颈联“不知明月几时有,如此清风良夜何”,诗人在清风良夜中,仰望明月,不禁感慨万分。这句诗化用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赞叹,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的感慨。 尾联“胜概无诗可收拾,九原唤起老东坡”,诗人感叹美景当前,却无法用诗歌来表达,只能唤起老东坡的精神,共同欣赏这美好景色。这里的“九原”指的是广阔的原野,与“老东坡”相呼应,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通过描绘中秋之夜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同时,诗中也展现了诗人的豁达与乐观,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温馨。
创作背景
《中秋前一日诸生携酒见过对月同赋》是宋代的诗人吕江创作的一首诗。诗题的意思是在中秋节的前一天,学生们带着酒来拜访他,他们一同欣赏月亮并创作了这首诗。 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从诗的内容及吕江的生活经历等方面进行分析。可能是在一个中秋前夕,吕江与他的学生们一起饮酒赏月,感慨时光流转,人生百态,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他的心境和情感。 然而,具体的创作背景需要参考更多的历史文献和资料才能准确得知。如果需要更深入的了解,建议您查阅更多相关的文献和资料。
诗词关键字: 别业 唤起 明月
相关诗词
  • 1
    [宋]
    老去在家同出家,《楞伽》四卷即生涯。
    粗诗怪我心犹壮,细字怜君眼未花。
    霜落初惊衾簟冷,酒酣犹喜笑言哗。
    归心知有三秋恨,莫学匆匆下坂车。
    门前溪水似渔家,流浪江湖归未涯。
    邂逅高人来说法,支离枯木旋开花。
    诸生试罢书如积,剧县归时论正哗。
    安得骑鲸従李白,试看牛女转云车。
    渴醪能使客忘家,屈指归期已有涯。
    鱼化昨宵惊细雨,鹿鸣他日饮寒花。
    已谙江上肴蔬薄,莫笑衙前鼓笛哗。
    太守况兼乡曲旧,会须投辖止行车。
  • 2
    [清]
    四十诸生,落拓长安,公乎念之。
    正戟门开日,呼余惊座。
    烛花灭处,目我于思。
    古说感恩,不如知己,卮酒为公安足辞?
    吾醉矣!
    纔一声河满,泪滴珠徽。
    昨来夜雨霏霏,叹如此狂飙世所稀。
    恰山崩石裂,其穷已甚。
    狮腾象踏,此景尤奇。
    我赋将归,公言小住,归路银涛百丈飞。
    氍毹暖,趁铜街似水,赓和无题。
    归去来兮!
    竟别公归,轻帆早张。
    看秋方欲雨,诗争人瘦。
    天其未老,身与名藏。
    禅塌吹箫,妓堂说剑,也算男儿意气扬。
    真愁绝,却心忧似月,鬓秃成霜。
    新词填
  • 3
    [宋]
    细仗春风簇翠筵。
    烂银袍拂禁炉烟。
    旃书名字压宫垣。
    太学诸生推独步,玉堂学士合登仙。
    乃翁种德满心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