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洛喜项公大师相访》
方袍紫染出彤庭,久在林泉养性灵。 无事挠心长见醉,有名传世不曾醒。 多年别我头先白,此日逢师眼倍青。 记得上都相会否,夜飞杯篆老君经。 |
作品赏析
|
这是一首生动而深情的诗,充满了对过去的回忆和对友人的赞美。诗中的主人公,一位穿着方袍,紫色染衣的道士,从红色的宫廷中走出,长久以来,他在林泉之间修养身心,灵性盎然。他无事烦心,常以醉酒见世,虽有名声传世,却从不为世俗所困,保持清醒的头脑。
诗人与这位道士多年未见,发现他的头发已经先自己白了。而在此日重逢,诗人的眼睛却倍加青亮,充满了喜悦和激动。他们记得在上都(古代京城)曾经相遇,共同夜诵道教经典《老君经》,那时杯中的香篆飘飘,给人一种神秘而宁静的感觉。
这首诗描绘了道士的形象和性格,赞美了他的灵性和清醒。同时,诗人通过回忆过去的相遇,展现了他们深厚的友情和对道教文化的共同热爱。整首诗语言流畅,韵律优美,充满了诗意和哲理。
|
创作背景
《清洛喜项公大师相访》是宋朝诗人许仲宣的一首诗。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主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考虑:
1. 社会历史背景:宋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文化繁荣的时期,诗词作为当时文人表达情感、思想的重要方式,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推崇。同时,佛教在宋朝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僧侣与文人之间的交往也比较常见。
2. 个人经历:许仲宣本人可能与项公大师有一定的交情,或者对佛教文化有一定的兴趣和了解,因此当他在清洛遇到项公大师时,便写下了这首诗。
3. 地点与环境:诗中的“清洛”可能指的是清澈的洛水,这样的自然环境常常成为诗人创作灵感的来源。而项公大师的相访,则为诗人提供了一个表达友情、交流思想的机会。
综上所述,《清洛喜项公大师相访》的创作背景可能包括了社会历史背景、诗人个人经历以及具体的地点和环境等因素。
相关诗词
-
高而无上,低而无下。
上下三指,彼此七马。
临济大师到此咬嚼不破,被黄蘖拄杖再三痛打。
-
我比丘某甲,今为傍生类。
发佛大慈悲,忏彼六情根。
无始业障海,眼根著诸色。
耳界闻乱声,鼻染一切香。
舌生诸恶刺,身如机关主。
六贼游戏中,心想如猿猴,无有暂停时。
如此等六法,名为六情根。
一切业因缘,皆从妄想起。
妄想如幻焰,亦若空中花。
迷倒不觉知,为诸惑业缚。
永堕三途界,没在众苦中。
不闻正法音,何曾知忏悔。
惟愿十方佛,菩萨众大师。
慈力与冥加,令其知发露。
无始一切恶,今日悉消除。
毕故不造新,
-
暗喜莲峰作近邻,拨开云雾见师频。
有时问个艰难字,便沐周旋说与人。
唐李监应留后迹,汉蔡邕想是前身。
堪嗟继踵无徒弟,笔法收藏在渭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