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偈》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清晨的景象,通过晨鸡的报晓声,粥后的天明,灯笼的迷瞪和露柱的清醒,展现了清晨的宁静和自然之美。诗人以鲜明的对比,将灯笼与露水的状态作为表达方式,展现了它们对于早晨的不同反应,生动地表现了清晨的生机和活力。
首句“晨鸡报晓灵”以晨鸡的报晓声引出了黎明的到来,将读者带入了清晨的情境中。次句“粥后便天明”则进一步描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黎明已经到来,天渐渐明亮起来。
接着,诗人以“灯笼犹瞌睡”描绘出灯笼在清晨的微风中轻轻摇曳,似乎还处于迷瞪的状态,未能完全清醒。这个描绘十分生动,给人一种宁静而祥和的感觉。
最后一句“露柱却惺惺”则与前三句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露水滴在柱子上,显得清醒而清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这一对比不仅展示了大自然的活泼和生机,也表达了诗人对清晨美景的赞美之情。
整首诗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通过对比不同元素的状态,展现了清晨的宁静、自然之美,以及大自然的生机和活力。同时,诗人也借此表达了自己对清晨美景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
创作背景
《偈》是宋朝诗人释晓聪所作的一首诗歌。在探讨其创作背景时,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 宋朝的文化环境:宋朝是中国历史上文化繁荣的时期,佛教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诗歌作为当时文化表达的主要形式之一,受到了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2. 释晓聪的身份:释晓聪是一位佛教僧侣,他的诗歌创作很可能受到佛教思想的影响,通过诗歌来表达对佛法、人生、自然等方面的感悟。
3. 《偈》的主题和内容:《偈》这首诗歌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佛法、修行等方面的理解和体悟。这可能与释晓聪个人的修行经历和对佛法的深入研究有关。
综上所述,《偈》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宋朝的文化环境、释晓聪的佛教僧侣身份以及他对佛法、修行等方面的理解和体悟有关。
相关诗词
-
八万四千偈后,更谁妙语披襟。
纫兰结佩有同心。
唤取诗翁来饮。
镂玉裁冰著句,高山流水知音。
胸中不受一尘侵。
却怕灵均独醒。
-
阴极而阳生,力穷而位转。
苍龙退骨而骧,玄豹披雾而变。
要将三世佛髑髅,穿作数珠子一穿。
莫道明头暗头,真个日面月面。
直饶你斗满秤平,也输我卖贵买贱。
槃里明珠,不拨自转。
-
妙存湛湛不为无,真照灵灵不为有。
更向其间退步看,白云断处青山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