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酬通判杨殿丞名霖岩洞》
云峰千仞对吾庐,洞古名新郡守书。 须信神灵知受赐,先兴霖雨远随车。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山林府邸的画卷,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与生活的深深热爱和崇高敬畏。诗中的“云峰千仞对吾庐”描绘了诗人居住的环境,高耸入云的山峰与诗人的房屋相对,形成了一幅壮丽的自然景色,展示了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生。
“洞古名新郡守书”则表现了诗人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古老的洞穴中蕴含着历史的痕迹,而新的名字则代表了时代的变迁。郡守的书记录了这一切,犹如历史的见证。
“须信神灵知受赐”是诗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的表达。诗人相信,自然界的神灵知晓一切恩赐,对这些恩赐心存感激,显示出诗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
最后的“先兴霖雨远随车”则描绘了雨水随着车辆远行的场景,形象地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力量。这也暗示着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以及自然对人的慷慨赐予。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色、历史文化、神灵和自然的力量的描述,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与敬畏,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向往。
|
创作背景
《酬通判杨殿丞名霖岩洞》是宋朝诗人邵炳的一首诗。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由于历史记载较少,我们无法确定具体的背景。但是,可以从诗题和诗歌内容推断一些可能的背景。
首先,从诗题《酬通判杨殿丞名霖岩洞》可以看出,这是一首酬答诗,是诗人邵炳为了回应通判杨殿丞的名霖岩洞而作。通判是宋代地方官制中的一职,负责辅佐知州处理政务。杨殿丞可能是邵炳的朋友或者同僚。
其次,从诗歌内容中,我们可以进一步推测创作背景。如果诗歌中描绘了自然景色或者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慨,那么可能是诗人在游览名霖岩洞时,受到了自然美景或者人生经历的启发,从而创作了这首诗。如果诗歌中涉及了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可能是诗人在与杨殿丞交流时,对当时政治、社会现象的感慨和表达。
总之,对于这首诗的创作背景,我们需要结合历史资料和诗歌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
相关诗词
-
别乘清名满世间,却来堂下植檀栾。
已无欲物败人意,且与此君同岁寒。
夜月半庭金影碎,秋风一枕玉声残。
雁行吏退铃斋静,想见巍冠独倚阑。
-
楼橹千重铁作门,不堪聚米更重论。
居延岁月那相似,一听悲歌一断魂。
-
得钱终日走燕寺,抱膝经年动越吟。
想得长安西望眼,只应黄鹄见归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