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寄海上韩杲》

行尽清溪到水涯,好山环绕故人家。
寥寥一犬柴门外,只隔桥东几树花。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诗,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这首诗进行赏析: 首先,从整体结构来看,诗歌采用了起承转合的方式。起句“行尽清溪到水涯,”引领读者进入清溪尽头、水涯之边的场景,为整首诗奠定了宁静清远的基调。承句“好山环绕故人家,”进一步描绘了故人所居的环境,好山环绕,给人以宁静祥和的感觉。转句“寥寥一犬柴门外,”通过“寥寥一犬”的细节描绘,生动展现出乡村的宁静,同时也使画面更加生动有趣。合句“只隔桥东几树花。”以桥东几树花结束全诗,既增强了画面的美感,又让人对整个景象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次,从意象运用来看,诗人巧妙运用了清溪、水涯、好山、故人家、一犬、柴门、桥、花等意象,展现了乡村的宁静祥和。同时,通过这些意象的运用,也表现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再次,从艺术手法来看,诗人运用了白描手法,以朴素的语言描绘了乡村景象,表现了诗人扎实的艺术功底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最后,从情感表达来看,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表现出对故人的思念之情。通过细腻的景象描绘和情感表达,使读者能够感受到诗人的内心世界。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乡村景象的描绘和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幅优美的乡村画卷,给人以宁静、和谐的感觉。
创作背景
**《寄海上韩杲》是明朝诗人郑文康的诗作**。郑文康所处的时代,明朝已经走向衰落,社会动荡,内忧外患频发。这样的时代背景对诗人的创作产生了深刻影响,他们在诗歌中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人民生活的关注。同时,郑文康个人也可能在生活中遭遇了一些变故或困境,这使得他对人生和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因此,《寄海上韩杲》这首诗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创作出来的,表达了作者对友人韩杲的思念和关切,同时也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无奈。
诗词关键字: 树花 柴门 故人
相关诗词
  • 1
    [唐]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 2
    [唐]
    兵卫森画戟,宴寝凝清香。
    海上风雨至,逍遥池阁凉。
    烦疴近消散,嘉宾复满堂。
    自惭居处崇,未睹斯民康。
    理会是非遣,性达形迹忘。
    鲜肥属时禁,蔬果幸见尝。
    俯饮一杯酒,仰聆金玉章。
    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
    吴中盛文史,群彦今汪洋。
    方知大藩地,岂曰财赋强。
  • 3
    [唐]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