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书乡僧庵》

静答光阴转法华,生涯更藉菊为家。
山园隔树翻秋雨,石迳萦池浴晚霞。
学凤尾翘无限草,似鸡冠样不胜花。
萧槮安得诸王谢,竹下清谭煮露芽。
作品赏析
这是一首充满生机和雅致的诗,以静谧的时光和绚烂的秋景为背景,描绘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 首句“静答光阴转法华”,以静谧的光阴为背景,展示了时间的流转和生命的演变。“法华”这里指的是佛法,也暗示了生活的无常和变化。 “生涯更藉菊为家”,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以菊花为象征,展示了诗人清雅、高洁的生活理念。 中间两联“山园隔树翻秋雨,石径萦池浴晚霞。”和“学凤尾翘无限草,似鸡冠样不胜花。”则分别以生动的语言和细腻的描绘,展现了秋天雨后的山园和晚霞映照下的石径,以及繁茂的草地和艳丽的花朵。这四句诗充满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同时也展示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 最后两句“萧槮安得诸王谢,竹下清谭煮露芽。”则以竹下的清谈和煮露芽为结尾,展现了诗人与朋友相聚,共享清谈之乐的美好画面。这也进一步强调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享受。 总的来说,这首诗以秋天的美景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赞美。同时,通过描绘与朋友相聚的清谈之乐,也展示了诗人对人情世故的洞察和享受。
创作背景
《书乡僧庵》是宋朝诗人何筹斋的作品。创作背景可能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 社会环境: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佛教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僧侣作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生活、修行以及思想也成为了文学创作的题材之一。 2. 个人经历:何筹斋可能在与僧侣的交往或者参观寺庙时,对僧侣的生活和修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通过观察和感悟,创作了这首诗。 3. 文学传统:古代文学中,有不少以僧侣和寺庙为题材的作品。何筹斋可能受到了这些文学作品的影响,也选择了这一题材进行创作。 综上所述,《书乡僧庵》的创作背景可能与当时的社会环境、何筹斋的个人经历以及文学传统有关。
诗词关键字: 鸡冠 凤尾 晚霞
相关诗词
  • 1
    [宋]
    蜀中耆旧今无几,相逢握手堪流涕。
    倦游潦倒不还家,旧俗陵迟真委地。
    钱荒粟帛贱如土,榷峻茶盐不成市。
    诗书乡校变古法,节行故人安近利。
    欲归长恐归不得,归去相欢定谁是。
    低徊有似羊触藩,眷恋仅同鸡择米。
    中山先生昔所爱,南都摄尹私相喜。
    穷冬夜长一事无,灯火相従夜深睡。
    读书万卷老不废,感寓百篇深有意。
    俗吏惟知畏简书,穷途岂意逢君子。
    春风归骑忽西顾,平日高谈应且止。
    朝骑疋马事朝谒,莫就一床寻梦寐。
    犹有城西范蜀公,买地城东种桃李
  • 2
    [宋]
    一起一伏黄茅冈,崔嵬破丘狐兔藏。
    炯炯寒日清无光,单单终日行羊肠。
    村落聚看如惊獐,亦有银钗伏短墙。
    黄旗翻翻鼓其镗,画角呜咽吹斜阳。
    长筒吸井熬雪霜,辘轳咿哑官道傍。
    渺然孤城天一方,传者或云古夜郎,其民简朴士甚良,千里郁为诗书乡。
    闭合扫地焚清香,老人处处是道场。
  • 3
    [宋]
    法海空门老伏波,婺源槐市病维摩。
    道无同异要当尔,命有穷通可奈何。
    两目再清张籍在,一经传子凤毛多。
    饱闻行业书乡社,得失功名付浩歌。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