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姜山后岩洞》

春山多少雨,染出碧云堆。
岩冷溜常滴,人閒洞自开。
摘花香入袖,题石笔黏苔。
茅屋在何处,桃花流水来。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活动相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首联“春山多少雨,染出碧云堆”描绘了春天山里的景色,雨水丰沛,云雾缭绕,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这一联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山雨景之中。 颔联“岩冷溜常滴,人閒洞自开”则表现了岩石上的水珠和山洞的景象。岩石因为雨水而显得湿滑清冷,水珠不断滴落;而山洞则是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敞开着。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颈联“摘花香入袖,题石笔黏苔”则进一步表现了人们的活动。人们在春天里采摘花朵,花香沁入衣袖;在岩石上题字,笔墨沾上了青苔。这一联通过人们的活动,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茅屋在何处,桃花流水来”则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诗歌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茅屋象征着人们的居所,而桃花流水则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涌动。这一联通过寓意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春天山水的描绘和人们的活动的展现,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感慨。诗歌意象生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赞歌。
创作背景
陈曦的《姜山后岩洞》是一首描绘自然山水的诗歌,创作背景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1. 自然环境的影响:陈曦生活在宋代,对于自然的观察力和感受力较为敏锐。姜山后岩洞作为一个自然景观,给陈曦提供了创作的灵感。 2. 人文环境的熏陶: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的时代,文学和艺术创作受到了高度的重视。陈曦作为当时的文人,受到了这种文化氛围的熏陶,从而产生了创作诗歌的冲动。 3. 个人情感的表达:诗歌往往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陈曦通过对姜山后岩洞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慨和思考。 综上所述,陈曦的《姜山后岩洞》是在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个人情感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创作而成的。
诗词关键字: 石笔 茅屋 花香
相关诗词
  • 1
    [宋]
    稼翁居士,有几多抱负,几多声价。
    玉立绣衣霄汉表,曾览八州风化。
    进退行藏,此时正要,一著高天下。
    黄埃扑面,不成也控羸马。
    人道云出无心,才离山后,岂是无心者。
    自古达官酣富贵,往往遭人描画。
    只有青门,种瓜闲客,千载传佳话。
    稼翁一笑,吾今亦爱吾稼。
  • 2
    [宋]
    衡门秋到总堪悲,荷折蒲荒不整齐。
    但喜风前无立豹,亦知砌下有蹲鸱。
    吾徒老矣成何事,生理茫然更久稽。
    清净无风天雨已,山前山后且扶藜。
  • 3
    [元]
    山后重兴道院,燕南仍自干戈。
    道人功行累来多。
    免却非灾横祸。
    每日诵经报国,终朝念道降魔。
    福生祸灭养冲和。
    真静真清证果。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