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山多少雨,染出碧云堆。 岩冷溜常滴,人閒洞自开。 摘花香入袖,题石笔黏苔。 茅屋在何处,桃花流水来。 |
|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山水画卷。通过细腻的观察和描绘,诗人将自然景色与人的活动相结合,展现了春天的美好和生机。 首联“春山多少雨,染出碧云堆”描绘了春天山里的景色,雨水丰沛,云雾缭绕,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显得更加青翠欲滴。这一联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形象的语言,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春山雨景之中。 颔联“岩冷溜常滴,人閒洞自开”则表现了岩石上的水珠和山洞的景象。岩石因为雨水而显得湿滑清冷,水珠不断滴落;而山洞则是因为人们的活动而敞开着。这一联通过细节描写,增强了诗歌的意境和韵味。 颈联“摘花香入袖,题石笔黏苔”则进一步表现了人们的活动。人们在春天里采摘花朵,花香沁入衣袖;在岩石上题字,笔墨沾上了青苔。这一联通过人们的活动,将春天的生机和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 尾联“茅屋在何处,桃花流水来”则运用了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将诗歌的主题升华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茅屋象征着人们的居所,而桃花流水则象征着春天的美好和生命的涌动。这一联通过寓意深刻的意象,表达了人们对生命和自然的敬畏和感慨。 综上所述,这首诗通过对春天山水的描绘和人们的活动的展现,表达了人们对生命的珍视和对自然的感慨。诗歌意象生动,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充满生机和活力的春天赞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