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首页 作者

《留隐庵老住碧芦轩》

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
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
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
作品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者的生活,以及他对自然、生活的感悟。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营造出一个寂静、深沉的境界。 “庵中之人不见形,两脚不住以隐名。”这两句诗描绘了隐居者的形象,他深藏在庵中,不见人形,两脚不停,以隐藏自己的名字。这种形象给人一种神秘、隐逸的感觉。 “此行有似风过海,摸索不著闻其声。”这两句诗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隐居者的行踪比作风吹过海面,让人摸索不着,只能听到声音。这种比喻形象地表现了隐居者的行踪不定,让人难以捉摸。 “浣花江头万僧市,抵掌笑谈儿辈惊。”这两句诗描绘了江头僧市的热闹场景,隐居者与僧人们抵掌笑谈,让儿童们惊讶。这种描绘生动有趣,让人感受到隐居者的生活并非完全孤立,他也与周围的人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轩碧芦佛手种,霜叶戚戚如诗鸣。”这两句诗描绘了庵中的景物,碧芦佛手种植在轩前,霜叶戚戚如同诗中的鸣声。这种描绘让人感受到庵中的清静与幽雅。 “此间谓是留凤处,但恐还作冥鸿征。”这两句诗表达了隐居者的内心感受,他认为这里是留凤之处,但恐怕最终还是要像冥鸿一样远征。这种表达让人感到隐居者内心的矛盾与不安。 “卷衣我亦逐师去,分取半庵栖月明。”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自己的意愿,他也要追随隐居者而去,分取半庵栖息在月明之夜。这种表达让人感受到诗人对隐居者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整首诗意境深远,语言生动,通过对隐居者生活的描绘和内心感受的表达,让人感受到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的生活态度。
创作背景
《留隐庵老住碧芦轩》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何耕的生活经历和心境有关。何耕是一位宋代诗人,他在生活中历经坎坷,对世事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他选择隐居生活,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在这首诗中,他表达了对碧芦轩这样清幽的隐居环境的喜爱,展现了自己的心境和生活态度。 以上仅是简要分析,如果需要更多信息,可以到古诗文网站查询或请教语文老师。
诗词关键字: 霜叶 佛手 笑谈
相关诗词
  • 1
    [宋]
    岭梅归驿路迢迢,越鸟巢倾木半乔。
    松径就荒聊应召,桂丛留隐定相招。
    家庭噪鹊争喧树,夜帐惊猿自拥条。
    何处秋风催客鬓,青丝恐逐物华凋。
  • 2
    [宋]
    一官留隐太常中,生事萧然信所穷。
    有力尚期当世用,无求今见古人风。
    邅回旧学皆残稿,邂逅相看各老翁。
    他日卜居何处好,溪山还欲与君同。
  • 3
    [宋]
    湖际山何限,飞来独著名。
    玲珑疑鬼凿,崷崒自天成。
    猿去犹存洞,龙归尚有泓。
    树因含玉润,泉为炼丹清。
    桂了排空落,莲花浥露擎。
    鹫形传佛国,灵应动神京。
    翻译贤人迹,稽留隐者情。
    修藤垂万岁,孤石记三生。
    夜讲台偏古,春风桧重荣。
    宾玉辞可讯,慧理塔难平。
    客至心多恋,僧居虑自轻。
    跻攀虽诘屈,临眺独高明明。
    观阙雄三岛,衣冠迈百城。
    东南且行在,西北待经营。
    溟涨无涯涘,江流但注倾。
    一时归眼界,终古播诗声。
名句 | 成语 | 杂谈 | 词典 | 字典 | 拼音 | 谜语 | 拆字 | 造句 | 诗词上一句 | 诗词下一句 | 名字赏析 | 其他 | 今日天气诗词 | 热门搜索
Copyright 湘ICP备17014254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