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僧元皎因赠》
此生迷有著,因病得寻师。 话尽山中事,归当月上时。 高松连寺影,亚竹入窗枝。 闲忆草堂路,相逢非素期。 |
作品赏析
|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病中寻师、夜归山寺的场景,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和对自然的赞美。
首联“此生迷有著,因病得寻师。”展示了诗人因病寻找师父的情景,流露出人生迷茫的情感。颔联“话尽山中事,归当月上时。”则叙述了诗人与师父谈论山中事物,直至夜晚月亮升起才归去的场景。
颈联“高松连寺影,亚竹入窗枝。”以高超的描绘手法,展现了山寺周围的松竹美景,通过“连寺影”和“入窗枝”的描绘,使读者仿佛能感受到山林的气息和寺庙的幽静。
尾联“闲忆草堂路,相逢非素期。”表达了诗人对过去草堂生活的回忆,以及与师父相遇并非预期中的感慨。
整首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向往。同时,通过病中寻师、夜归山寺的场景,也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
创作背景
《寻僧元皎因赠》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李昌符的寻访僧侣元皎的经历有关。李昌符在寻访元皎的过程中,可能感受到了僧侣的清静与超脱,以及寺庙环境的宁静祥和。这些因素可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灵感,使他写下了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此外,唐朝时期佛教盛行,许多文人墨客与僧侣交往密切,诗歌创作中也常常出现以僧侣和寺庙为题材的作品。因此,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也可能与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综上所述,《寻僧元皎因赠》的创作背景与诗人李昌符的寻访经历、僧侣元皎的清静超脱和寺庙环境的宁静祥和有关,同时也与唐朝时期佛教盛行的社会文化背景有关。
相关诗词
-
灵寿峰前路有苔,松门依旧对山开。
幽人野叟寻僧至,时有辉辉大旆来。
-
四野红霜牧笛愁,悲风蹈厉卷河流。
高阳里在无人醉,广武坟凋几树秋。
作客长眠芦絮榻,寻僧闲坐菊花楼。
田家不解神何氏,操一豚蹄祝满篝。
-
傍石过清浅,穿林上翠微。
逢人何更问僧扉。
午梵出烟霏。
草露沾芒屦,松花点葛衣。
鬓丝禅榻坐忘机。
山鸟漫催归。